四大風電部件市場中國企業獨占鰲頭
全球知名可再生能源咨詢研究機構BM(Brinckmann)公布的全球風電供應鏈概況(Global Wind Supplier Landscape)報告,涵蓋葉片、齒輪箱、變流器、發電機等4大部件制造商的市場份額排名統計。
4大部件市場占有率全球第一均為中國企業。其中,2023年風電葉片全球第一為中材葉片,風電齒輪箱全球第一為南高齒,風電變流器全球第一為陽光電源,風力發電機全球第一為中國中車。這意味著中國風電產業鏈在和歐洲的PK中完勝。
1、葉片方面,2023年全球風電葉片制造商市場占有率排名前三分別是艾爾姆(LM)和中材葉片并列第一,各占19%的份額、艾郎葉片占比15%。中材葉片如果將已經合并的中復連眾的7%的份額計入,則中材葉片將以26%占據全球葉片市場份額四分之一以上。
2、風電齒輪箱方面,2023年全球風電齒輪箱制造商市場占有率第一名為南高齒。威能極、ZF等緊隨其后。南高齒一家占有29%的份額。
3、風電變流器方面,2023年全球風電變流器制造商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的為陽光電源,占有34%的全球市場份額。
4、發電機方面,2023年全球風力發電機制造商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的為中國中車,約占全球41%的市場份額,遠超第二名的威能極21%的市場份額。
中國風電產業鏈具有強大競爭力
去年,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發布的全球風電產業鏈報告表示,沒有安全的風電供應鏈,全球氣候目標將難以實現。GWEC的報告指出,全球風能行業供應鏈既有的瓶頸可能導致到2030年時全球僅能完成1.5°C目標路徑所需風電裝機容量的四分之三,這意味著仍有650 GW的差距。目前風能領域有關礦產、零部件以及關鍵支撐基礎設施如港口和風電安裝平臺等的供應鏈狀況,尚無法適應凈零排放目標的需求。到2030年結束時,全球的風電裝機規模必須增加兩倍(為現在裝機容量的3倍),而現行供應鏈無法滿足這一要求。
GWEC報告為風能行業內首次進行的產業鏈研究,該報告全面分析了風能關鍵零部件和關鍵材料等領域的現狀后發現,風能供應鏈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但中國風電整機和零部件制造方面占有明顯主導地位。包括歐洲和美國在內的許多地區將地緣政治至于產業韌性和安全性之上來考慮,加上市場波動的增加,都為創建具有競爭力和足夠規模的全球供應鏈的努力帶來可能的風險。與許可、電網、投資確定性以及本地化相關的政策和法規,同樣在阻礙一些風能項目的推進,本來這些潛在的項目完全可以向供應鏈發送積極的需求信號,從而推動產業的規模化發展。
4月9日,歐盟表示將依據最近制定的《外國補貼條例》(FSR)對涉及中國向西班牙、希臘、法國、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多個風電項目供應風電機組的情況開展調查。歐盟以補貼、傾銷、不公平競爭等為借口抵制中國產品,不惜破壞自由貿易規則,從政治角度人為構筑貿易壁壘,大搞貿易歧視,欲將中國風電產品拒之于歐洲之外。4月15日,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發布《關于促進公平、開放和透明的全球風能貿易環境的聲明》,反對歐盟委員會以《外國補貼條例》作為經濟手段對中國風電機組供應商展開調查,闡述了支持公平和透明的貿易環境的幾個理由,并提出了采用激勵機制和支持性政策框架等建議。
4月18日,風能專委會(CWEA)發布關于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風電機組展開調查的聲明。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CWEA)代表中國風電行業對歐盟對中國風電機組發起補貼調查表示強烈反對。風能專委會認為,此舉是嚴重的貿易保護行為,向世界發出了歧視中國企業和實施保護主義的錯誤信號,這會嚴重擾亂全球風電行業正常市場秩序,阻滯風電全產業鏈創新,增加風電開發難度和成本,進而影響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和綠色轉型的進程。
風能專委會認為,風電產業鏈供應鏈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遍布世界的風電產業鏈供應鏈緊密交織。國際社會唯有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應對當前全球風電產業鏈供應鏈面臨的挑戰,有效提升全球風電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支持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
全球風電產業鏈供應鏈中不必要的貿易摩擦,對氣候、能源安全、公平轉型等目標構成風險。增加貿易限制將推高風電開發成本,并阻礙產業鏈供應鏈中的競爭。不必要地限制貿易和全球投資,還會導致風電開發速度放緩,從而危及能源轉型目標的實現。
風能專委會表示,中國風電產品和技術具有全球競爭力,可以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重要貢獻。
多年來,通過規?;_發,持續推進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打造完善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以及開展自由競爭,中國風電產業形成了強大的國際競爭力,促使中國風電企業加快“走出去”,中國風電產品得到了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為全球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風電產業發展成果惠及全球。為實現1.5℃目標,全球必須大幅擴大風電裝機規模。但根據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統計,目前全球風電產業鏈供應鏈的產能存在不足。如果新的投資無法及時跟上,預計從2026年起全球大部分區域都將面臨風電產業鏈供應鏈與海上配套設施短缺的風險。而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風電裝備制造基地,生產的風電機組(包括國際品牌在中國的產量)占到全球市場的三分之二以上,鑄鍛件及關鍵零部件的產量占到全球市場的70%以上。這在很好地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同時,也為全球提供了極具技術、質量、價格競爭力的風電機組產品組合,幫助各國加快風電開發速度。
依靠規?;_發和技術創新,中國帶動了全球風電度電成本快速下降。未來,各國風電行業只有精誠合作,才能使風電在全球范圍內成為可負擔的綠色能源。中國風電產業鏈供應鏈可以在其中發揮建設性作用,世界需要中國的技術、產品和經驗。
參考:Brinckmann 2023年全球風電供應商報告關鍵信息
Brinckmann在其2023年全球風電供應商概況報告中表示,全球風電行業市場需求預計將從2023年的109GW增加到2033年的240GW以上,增長兩倍以上。
隨著西方風電整機制造商放慢了新的風電技術的引進,意味著風電單機容量增長放緩,相反,中國的風電整機商同行擴大了陸上和海上風電單機容量的增長趨勢。這導致中國未來部署的風電機組的數量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可能會急劇下降。
除中國外全球新增風電裝機數量將從 2023 年的 11200 臺增加到 2033 年的近 15000 臺,預計增長 30%。但同期中國的風電裝機數量將從 11700 臺下降到 6800 臺。
盡管風電新增裝機臺數有所下降,但到 2033 年,風電機組供應的潛在市場預計將從 700 億美元增加到 1600 億美元。
報告表示,全球風能行業近期面臨著阻力,但海上風電的增長為風電供應鏈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投資案例。風電項目的減少反而緩解了全球風電產業鏈短期內的供應壓力,這樣企業可以相對謹慎地推遲投資決策,而不會危及未來的增長需求。
但未來五年內需求仍將翻番,并在隨后的五年內翻兩番以上。因此,風電供應鏈的壓力依然很大,風電產業鏈企業必須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才能滿足這種增長。
與 2022 年相比,歐美整機制造商在 2023 年大幅增加了關鍵部件的外包。整個風電價值鏈的成本壓力迫使整機制造商尋求成本削減方案。例如,維斯塔斯剝離了其塔筒和變流器業務,并外包更多的葉片給獨立供應商,而西門子歌美颯則剝離了其在領先的塔筒供應商之一Windar中的股份。
除了吸引歐洲零部件供應商外,歐盟整機商還增加了從中國供應商采購關鍵零部件,如葉片、齒輪箱、發電機、變槳和偏航軸承、鑄件和塔架等。
歐美整機制造商在 2023 年大幅增加了關鍵部件的外包
然而,少數中國整機廠商卻與這一外包關鍵零部件的趨勢剛好相反,尤其是遠景能源和明陽集團。遠景能源已成為行業內垂直整合程度最高的公司之一。該公司不僅開始生產關鍵零部件,還開始生產變壓器等近乎成品的產品。
2023年齒輪箱需求增長了35%,直驅風電機組則下降了41%
Brinckmann預測,未來十年,中國整機廠商將占據累計風電產能的55%以上。
三大整機廠商累計裝機量已超過100GW,而金風科技成為第一家達到這一里程碑的中國整機商。
維斯塔斯、西門子歌美颯、金風科技和遠景能源四家公司將在未來十年內成為總裝機超過200GW的風機。
GE 預計距離200GW的里程碑可能只差10GW。維斯塔斯在未來十年內將以 260GW 的裝機處于領先地位。到2025年,維斯塔斯將成為全球首家累計裝機容量超過200GW的風機制造商。但維斯塔斯花了 40 年的時間才在 2018 年底達到其第一個100GW裝機。該公司計劃在不到七年的時間內實現下一個 100GW的裝機。
由于中國風電機組出口的增加,西方的整機制造商在陸上風電市場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中國風電整機出口量未來十年累計將增長十倍,從過去十年的不到10GW增長到未來十年累計超過100GW,主要以亞洲、中東和非洲市場為主。
金風科技和遠景能源將引領中國風電整機廠商在全球的擴張。僅2022年,兩家公司就獲得了10GW的出口訂單。遠景能源在海外訂單的快速增長為其他中國整機商出海鋪平了道路。中國整機商除了要確保新進入的開發商的訂單外,還嘗試利用領先的一級/二級開發商獲取訂單。
由于西門子歌美颯近期在陸上風電部門遇到了很多困難,而GE則從超過其 50%的現有市場撤出,Nordex 有望從這些變化中受益。Nordex 的裝機排名上升,得益于其產品、技術和市場的有機結合。
西門子歌美颯預計繼續領先海上風電市場
未來十年,西門子歌美颯在海上風電市場的產能將超過其西方競爭對手的總和。這是因為西門子歌美颯有良好的業績記錄,因此在各個地區仍保持著領先地位。未來十年預計西門子歌美颯海上風電業績將占全球份額55%以上。相比之下,其他整機商為了剩下的海上風電份額需要進行激烈的競爭。西門子歌美颯累積的運營記錄、與領先企業的戰略關系、廣泛的技術產品和制造軌跡,使得該公司能夠在未來繼續獲得更高的市場份額。但維斯塔斯推出V236機組后,其訂單顯著增加。但從長遠來看,維斯塔斯產品戰略的保守態度,可能導致其市場份額反而被GE所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