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福建廈門“海上風電工程風險及風險管理研討會”上,“海上風電工程作業守則”(OCoP)中文版(以下簡稱“守則”)正式推出。此守則由瑞士再保險(以下簡稱“瑞再”)牽頭組織德國保險協會(GDV)部分成員單位,并聯合風電制造商和承包商的相關專家一起編寫完成。
在節能減排已成全球共識的今天,不耗煤、不耗水、無“三廢”排放的風電受到廣泛關注。然而,面對復雜的海上風電工程風險,風險管理控制成為制約其發展的最大瓶頸。在接受《中國保險報》記者采訪時,守則的主要撰寫人、瑞再工程險負責人李智表示,采用風電類的清潔能源替代傳統燃煤發電是當前環境治理尤其是霧霾治理的有效措施之一,面對惡劣的海上自然條件,保險業的積極參與對整個施工運營過程的風險控制至關重要。
隨著全球化能源枯竭、供應緊張、氣候變化形勢嚴峻,世界各國都認識到了發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并對風電發展高度重視,世界風電產業得到迅速發展。自 1996年以來,全球風電裝機年均增長率保持在25%以上,風能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清潔能源。而近年來,隨著陸上風電建設的蓬勃發展,陸地上經濟可開發的風資源越來越少,全球風電場建設已呈現出從陸地向近海發展的趨勢。
據中國氣象局2009年12月發布的數據,我國近海區域50米高度層達到3級以上風能資源的潛在開發量約為2億千瓦。“推進海上風電建設不但可以保障我國能源安全,滿足能源可持續供應,也是促進節能減排的必然要求。”李智表示,中國幅員遼闊,綿長的海岸線蘊藏著豐富的海上風能資源吊車出租,可開發的風能潛力巨大。
實際上,從2005年開始,我國已開始在浙江岱山、河北黃驊、上海以及江蘇如東和東臺等地籌建海上風電場。2014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海上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明確國內海上風電的標桿上網電價。同年8月海上風電測量規范,國家能源局發布《全國海上風電開發建設方案(2014-2016)》,涉及44個海上風電項目,共計逾1000萬千瓦裝機容量。
“海上風電發展的技術挑戰非常巨大。”李智認為,雖然中國海上風電有著重大的發展機遇,但卻面臨嚴峻的挑戰。他介紹說,在海上建設風電場是非常復雜而艱巨的,挑戰主要在于技術難度大、工程風險高、建設成本昂貴、建設能力嚴重不足,以及諸多發展瓶頸制約(如風電的間歇性和不穩定性對電網和用戶的沖擊)等方面。
“以海上吊裝為例,隨著海上風機的單機容量越來越大,零部件的外形尺寸和重量也越來越大吊車,這給海上吊裝帶來的難度也越來越大。雖然海上吊裝所用施工船只的吊裝能力越來越大,但有操作經驗的人員有限,而且隨著海上風電工程的蓬勃發展,也很大程度上稀釋了現有的有經驗的施工和技術人員資源。另外,場地附近已有海底電纜、臨近的航道等也加劇了施工難度。” 參與過全球多處風電項目建設的李智對海上風電建設問題如數家珍,他表示,海上的工程環境既惡劣又復雜,不同的海域如灘涂、近海、遠海,其工程環境差異很大。海上風電工程從海上地質查勘,零部件、結構運輸、基礎施工、塔架施工、葉片/機艙吊裝、海上變電站吊裝以及海底電纜敷設工程時都要面對惡劣的自然條件,而復雜的海床地質條件、強風/臺風、海浪、洋流甚至海冰等自然災害,又使施工過程中適合的“天氣窗口”往往很短,在適合的“天氣窗口”實施所有建設環節是很困難的。“如何應對這些風險是施工過程的關鍵。”李智說。
“守則可為風電工程保駕護航。”李智表示,守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海上風電工程風險管理指南,從風電場海上變電站現場查勘計劃制定到風電場海上變電站現場查勘實施,從海上運輸、安裝計劃制定到海上運輸、安裝及輔助安裝施工,守則對施工全過程中的所有風險都進行了詳細識別,并針對識別出的風險提出減少甚至消除這些風險所應采取的措施。
幾百頁的守則首先建立了風險管理計劃,通過風險識別、分析及對災害和風險評價來評估風險,并采取主動的防護措施來規避或降低風險。此外,通過建立工程參與各方有效溝通和檔案管理機制以互通不同領域知識海上風電測量規范,謹慎照顧到不同方的利益和看法,以明確降低和規避不同領域風險的職責。“風險管理是工程管理的一部分,它是系統和動態的風險識別、 風險分析和風險處理的過程。早期實施防護措施能降低風險優化施工過程的風險管理程序。”李智表示,風險管理措施可以將物質損失或工程延誤損失降低到各方可以接受的程度,同時優化工程的可靠性。守則的實施可有效幫助保險行業以及所有工程參與方降低工程風險,保障工程在預算內按質如期完成。
“依托瑞再十幾年在不同行業的風險管理經驗和全球技術資源,相信我們可以和工程保險人、工程參與方一道積極識別風險并制定改進措施,提升海上風電工程的風險管理能力,為海上風電工程的順利實施保駕護航,從而為中國海上風電的發展貢獻力量。”李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