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深地科學與綠色能源研究院院長謝和平團隊在《自然—通訊》發表最新研究。他們圍繞真實大海中實現海水直接制氫面臨的海水多場耦合復雜工況帶來的波動性等難題,提出了抵抗真實大海不可控海洋波動環境的海水直接制氫新路徑與技術。
通過研究不同海水組分濃度變化導致的界面蒸氣壓差差異,團隊闡明了濃度動態變化下相變遷移過程的自調控自適應機制,揭示在不同海浪波形、波高、波寬條件下相變遷移過程規律與影響機制,表明在海浪一定程度沖擊下,有利于防止界面濃度極化,從而提升相變傳質效果。
研究人員建立了真實海浪波動下的相變遷移海水制氫理論模型,在實驗室模擬海洋環境下實現了500小時以上的穩定性,未發生催化劑腐蝕、毒性和腐蝕性,充分驗證了電解系統、防水透氣層等核心關鍵部件在復雜環境下的耐受性與抵御能力,為在真實大海不可控波動環境下規模化海水直接電解制氫提供理論指導,并奠定產業化發展基礎。
為驗證相變遷移海水制氫技術在真實大海中的可行性,研發團隊與東方電氣集團聯合設計研制了1.2 標準立方米每小時的海上可再生能源海水無淡化原位直接電解制氫漂浮平臺,在福建省興化灣3到8級大風、0.3到0.9米海浪干擾下,與海上風電直接對接,連續穩定運行10天,海水雜質離子阻隔率達99.99%以上,制氫純度達到99.9%至99.99%,構建了與再生能源相結合的一體化海水直接制氫模式,有望打造全球海上可再生能源直接海水制氫新賽道。
此前,謝和平團隊在《自然》提出了海水原位直接電解制氫原理與技術,自主研制了每小時386 升氫氣的原理樣機,在海水中穩定制氫超3200小時,實現了把海水當純水一樣直接用于電解制氫。基于此,東方電氣集團與謝和平團隊研制了漂浮式海上制氫平臺以及海上風電智慧穩定供電系統,實現了海上風電可再生能源和海水直接制氫的一體化技術。
該研究推動了海水無淡化原位直接電解制氫全新原理技術在產業化進程,構建“海上風電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海水資源利用-氫能生產”為一體的全新海洋綠氫產業體系,有望形成無淡化、無額外催化劑工程、無海水輸運、無污染處理的無額外能耗原位海水直接電解制氫全新模式,將“海水資源”轉化為“海水能源”。
原標題:科研人員構建一體化海水直接制氫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