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能貴誠發行平安資產支持證券 信托產品標準化破題
胡萍金融時報2014-06-26 08:58
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首次在上交所上市交易,其中就有信托的身影。
在完成相關審批之后,總額為26.31億元的“平安銀行1號小額消費貸款資產支持證券”在上交所發行,以華能貴誠信托有限公司作為發行人和受托機構。華能貴誠信托公司相關人士告訴記者,此次突破,不僅邁出了銀行間債券市場與交易所債券市場互聯互通的重要一步,更是實現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產品在交易所轉讓交易的標志性事件,也是信托公司作為發行人的信托產品首次現身上交所。
信托公司上交所“首秀”
之前,由于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債券市場的相對割裂,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產品僅能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上市流通,交易不活躍,流動性較低。因此,這次以信托公司作為發行人的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產品可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進行轉讓,業內人士認為是落實了國務院2013年8月“進一步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華能信托官網,優質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可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政策精神。
資料顯示,平安銀行作為此次證券化發起機構將自身合法持有并可轉讓總額26.31億元的小額消費貸款作為信托財產,交付給華能貴誠信托并設立“平安銀行1號小額消費貸款資產證券化信托”。華能貴誠信托以此信托財產為支持發行金額為121100萬元A級01檔資產支持證券(信用等級AAA〈聯合評級〉)、134100萬元A級02檔資產支持證券(信用等級AAA〈聯合評級〉)以及7985.5239萬元B級資產支持證券華能信托官網,在交易所市場簿記建檔發行。
具體實施中,華能貴誠信托作為發行人委托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為本期信貸資產支持證券提供發行、登記托管和代理兌付服務,并在發行成功后申請信貸資產支持證券在上交所固定收益證券綜合電子平臺進行交易。
據華能貴誠信托公司介紹吊車出租,該產品發行是信托行業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的重要發展。信托公司首次擔任交易所債券市場交易品種的發行人,在產品設計、投資者管理、發行分銷、登記托管、交易結算、信息披露等方面與相關機構協調配合,也是信托業進一步參與交易所資本市場的有益探索。
標準化產品的創新嘗試
此次信托產品上市交易為信托公司邁入交易所市場積累了寶貴經驗,同時也被業內視為開發標準化信托產品的創新之舉。
自2013年銀監會“8號文”首次界定“非標準化債權資產”并限制銀行理財資金投資于“非標準化債權資產”之后,一系列的監管政策均引導信托公司將開發標準化產品作為業務轉型的重要方向,擴大標準化信托產品的發行規模也成為信托業界的共識。但是,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作為信托公司目前唯一可以發行的標準化產品,發行審批嚴格,市場規模較小,流動性缺乏。因此,新業務領域的開辟,使信托公司可以逐步擺脫對政府融資平臺、房地產等高風險領域的高度依賴,有益于信托行業的健康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轉讓,豐富了交易所市場的投資品種,滿足了投資者對低風險金融產品的需求。據悉,共四類投資者可以進行投資,一是商業銀行、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險公司、信托公司、財務公司等金融機構;二是這些金融機構面向投資者發行的理財產品;三是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四是凈資產不低于100萬元的非金融機構法人等。
分析認為,信托產品的流動性一直是制約信托業發展的重要瓶頸。由于缺乏全國性的轉讓平臺,信托產品的流動性較低,成為影響投資者投資的重要因素。此次投資者范圍的擴大為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實現快速有效轉讓提供了基本的保障。以此為契機,信托公司也可以進一步發揮跨越資本市場、貨幣市場、產業市場的優勢,探索與上海證券交易所合作,為突破信托產品的流動性瓶頸開辟新的路徑。
信貸資產證券化空間有多大?
作為項目的發起機構,平安銀行稱本次證券化項目屬于在交易所市場上市交易的信貸資產的資產證券化產品,是符合國務院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創新型產品,并得到了監管機構的認可和支持。
2013年8月28日,國務院召開的常務會議決定進一步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會議指出要在實行總量控制的前提下,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規模,優質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可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加快銀行資金周轉的同時,為投資者提供更多選擇。對于信托公司而言,在資產證券化業務的核心要求是實現信貸資產所有權和風險的徹底隔離,而信托則是在此過程中法律關系最為清晰和明確,風險隔離最為徹底的業務模式。同時,如該項業務進入常規化,有利于拓寬信托作為投融資工具的應用范圍,在巨大的市場需求刺激下將為信托公司開辟新的業務領域。但是信貸資產證券化是否成為信托公司一個持續的、長期盈利的專業化業務模式吊車,還有待監管層政策的進一步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