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丹麥的海上風電招標中未能吸引到任何投標,原因是拍賣模式僵化、未能適應可再生能源項目經濟可行性變化以及競爭日益激烈。
這一結果對丹麥來說是一個打擊,丹麥是渦輪機制造商Vestas和海上風電開發商Orsted的所在地,兩家公司是陸上和海上風電領域的先驅。
丹麥北海至少3GW容量的招標沒有提供任何補貼,而且邀請競爭者在30年內向國家支付費用,國家還將擁有每個招標項目20%的股份。
伍德麥肯茲全球海上風電研究主管索倫拉森表示:“拍賣設計方式反映的是過去的市場,而不是當前建設海上風電的成本。”
他補充說,丹麥政府不應該向開發商索取,而應該考慮能為他們提供什么。
行業游說團體歐洲風能協會(WindEurope)表示,丹麥系統不提供任何補貼或保證收入穩定,因此與波蘭、荷蘭和英國類似的海上風電拍賣相比,丹麥此次風電招標對開發商的吸引力較小。
歐洲風能協會(WindEurope)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丹麥的無上限負面競標造成了不健康的逐底競爭,并不必要地增加了海上風電開發商的前期成本。”
此外,丹麥不支付海上風電場昂貴的電網并網費用。
丹麥氣候與能源部長拉爾斯·阿加德透露,此次招標條件是在市場條件更為有利的時候商定的,為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建設海上風電場鋪平了道路。
2021年,丹麥對1GW Thor風電場的招標受到了愿意投資的開發商的激烈競爭,最終德國RWE以抽簽的方式贏得了該風電場。
然而,過去三年來,海上風電行業受到成本飆升、利率上升和供應鏈瓶頸的打擊,正面臨著成本和收入方面的挑戰。
開發商還面臨不確定的電價。
奧爾堡大學能源規劃和可再生能源系統教授布萊恩·瓦德·馬蒂森說:“我們的電力系統擁有大量可再生能源。為了增加這個數額,你必須重新設計消費模式“。
在用戶不需要風能時,產生的多余電力來生產綠色氫氣是解決該問題的一個潛在解決方案,但發展卻停滯了。
分析公司AegirInsights首席商務官Rikke Noergaard表示,丹麥的最新招標是更廣泛的政治協議的一部分,該協議旨在到2030年安裝至少6GW新的海上風電裝機容量,而在進一步招標之前做出調整將會很復雜。
不過她補充道,丹麥計劃的潛在推遲也未必全是負面的。她表示:“只要看一下大型開發商的儲備項目,就會發現大多數項目在2030年前就已經規劃滿了,但2030年之后還有很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