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陽江三山島海上風電柔直輸電工程(陸上工程)項目獲批復,意味著繼三峽如東海上風電、青洲五/七海上風電之后,國內又一個海上風電柔直輸電工程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
站在近海資源逐漸飽和、遠海風電開發比例大幅上升、國家深遠海發展規劃即將出臺的當下,除了機組大型化、深遠海船舶裝備等一系列支撐,柔性直流輸電技術以輸電損耗小、可控能力強、更支持新能源友好接入等優勢,被視為深遠海風電等遠距離大規模輸電場景的必然趨勢。
而且,從上個月閉幕的風能展上筆者與眾多業內人士交流的結果看,與工頻交流、普通直流輸電相比,柔性直流輸電技術在70-300km海域內海上風電匯集送出上有著明顯的經濟優勢,已獲得業內的普遍認可。
國內柔直技術領先
據北極星風力發電網統計,目前國內已建成/在建10余個柔性直流輸電項目,尤其在陸上電力傳輸領域,柔性直流輸電已經進入特高壓時代,技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國內海、陸柔直輸電工程(北極星風力發電網不完全統計)事實上,柔直輸電并非風電等可再生能源電力傳輸的專屬技術,因為在遠距離大規模傳輸上,較交流輸電而言,一方面直流輸電可以采用兩相輸電,減少電纜使用,諧波較少,無需交流諧波裝置,從而大幅降低輸電工程成本;另一方面,“柔性”顧名思義為“靈活、可控”之義,柔性直流輸電較高的可控能力和適應性,也將更好地促進新能源控制與并網需求,成為新能源遠距離、大規模輸電的首選。也正是在海上風電高速發展且邁入深水遠岸的場景下,近年來國內海上風電柔直送出工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關鍵核心裝備突破
一般而言,柔性直流輸電關鍵技術涵蓋系統研究與設計、模塊化換流平臺與控制保護等關鍵環節。
其中,換流平臺由上部組塊和下部導管架基礎兩部分組成。面對深遠海建設需求,如何降低平臺重量,增強載荷能力,就成為換流平臺需首要考慮的因素。尤其在海上平臺“寸土寸金”的結構下,核心設備本身的可靠性能和緊湊化設計,成為柔直工程能否實現真正“經濟性”的關鍵。
以三峽如東800MW(H6、H10)海上風電場、亞洲首個海上柔性直流輸電工程為例,作為換流平臺的核心設備之一,輸電過程中的整流和逆變過程均通過換流閥完成,換流閥的制造水平直接影響著電能質量水平。
據了解,作為三峽如東柔直項目的換流閥供應商,許繼電氣成為國內首家成功解決柔直換流閥適海性問題的供應商。
此外,特變電工為該工程提供了海上變壓器,并聯合其他供應商合力采用輕型化、緊湊化等優化設計,打造緊湊化一次設備;中天科技承制了該工程的±400kV直流海纜及風電施工。可以說,該工程匯聚許繼電氣、特變電工、中天科技等國內領先供應商,在涉及多個環節和領域上的設備和方案的首次創新運用,為國內海上風電深遠海大規模開發提供了關鍵解決方案,也為深遠海風電柔直工程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和標桿示范。
事實上,自新能源柔直市場擴大以來,國內供應商已迅速加大該領域的技術創新和攻關力度,特變電工就是其中之一。據了解,特變電工是首次將柔性直流技術從±500千伏提高到±800千伏特高壓等級的企業,開創了特高壓柔性直流輸電的新時代。2020年,其研制的±800kV特高壓柔性直流換流閥成功運用于“烏東德電站送電廣東廣西特高壓多端直流示范工程”中,并穩定運行至今。
在海上風電柔直領域,2023年3月4日,由特變電工新能源公司研制的“6.5kV國產化分體式驅動IGCT半橋換流閥組件”產品,成功通過中國機械聯合會組織的專家技術鑒定,標志著特變電工已經具備“國產化IGCT柔性直流輸電換流閥”工程應用能力。
此外,柔性直流海纜以長距離輸電中輸送容量更大、輸送距離更遠、匯集輸送時靈活程度和擴展程度較高、輸電線路數量更少、海域資源占用較少等優點,也是柔直工程的重要裝備之一。
據悉,面對深遠海、大容量海上風電輸電系統解決方案,國內海纜龍頭企業中天科技也形成了±525kV直流海纜:±400kV直流海纜:以及66kV、35kV動態海纜的產品布局。
未來趨勢
從深遠海風電的發展需求結合柔直輸電關鍵技術來看,海上換流平臺輕量化、集成化設計、系統設計優化、控制保護系統升級將是未來深遠海柔直輸電的主要技術趨勢。
當前,國內海上換流平臺主體重量一般為1萬-2萬噸左右,三峽如東項目所建成的亞洲首座海上換流站總重量高達22000噸。
而據歐洲風電市場上的一則消息,全球最大3.6GW的Dogger Bank海上風場將建設全球首個“無人值守海上高壓換流平臺(HVDC),獲得該HVDC平臺總包合同的挪威油氣公司Aibel表示,無人值守的平臺將省去居住場所、直升機平臺、污水處理系統,最終使平臺單位千瓦重量比過去減少70%,可節省數億元投資。
所以,物理上簡化海上平臺的重量,依托集成化、輕量化設計,一方面將大幅降低平臺成本,另一方面也在增強載荷能力、提升平臺穩定可靠性上大有裨益。
同時,海上升壓站和海上換流站先天具有集成的基礎,如兩者均需匹配風電場規模,且在功能上有一定的重復,推動兩者在系統設計階段進行整體規劃,將是未來發展趨勢之一。
在設計、制造、安裝和調試等方面,海上直流平臺遠比交流平臺復雜。因此,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的在柔性輸電系統中的運用,也將顯著提高系統的可用率和運維水平。
尤其是作為直流輸電“大腦”的控制保護系統,其控制單元上萬個、控制邏輯復雜、控制周期短、保護速度快,仍需加強數字孿生、AI等新一代數字技術的應用,以實現遠程海上平臺運行狀態的跟蹤和管控,支持快速精準的檢修作業。
未來,隨著深遠海風電裝機容量的大幅提升,以及國家“雙碳”目標的持續推進,柔性直流輸電技術以其獨特的控制能力和靈活性特征,將成為大規模可再生能源送出消納、推進沿海省區市實現能源經濟綠色轉型的有力手段,應用前景必然愈加廣闊。
( 來源: 北極星風力發電網 作者: 冉小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