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18日,2024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在北京舉行,明陽智能攜其創新場景解決方案等革新技術與方案亮相,盡顯創新“風”采。 其中,在10月17日的創新劇場發布會上,明陽智能展示了針對多種復雜應用場景的風電解決方案,方案涵蓋了平原高切變、超低風速區域,沙戈荒大基地,東南沿海臺風區域,海上大場景,深遠海漂浮式風電,綜合能源立體融合開發,西藏超高海拔區域等多個應用場景。
平原高切變、超低風速場景下的高效方案
針對平原高切變以及超低風速的環境條件,明陽智能為這類場景量身定制了高性能葉片。以MySE233葉片為例,先進的翼型族、低誘導系數、碳纖維主梁等設計,結合全球領先的結構效率、國內首創的結構化殼體等技術,有效提升了風電機組的效率和可靠性。
此外先進的高塔架技術也助力實現在低風速環境下的高效發電。明陽的混塔方案不僅實現了臥式澆筑精度更高、構件尺寸運輸更方便、干式連接施工速度更快,還可以有效降低成本。
輕松應對超一類區域環境挑戰
在超一類區域,超低溫度、極限風速等環境情況會帶來冷啟動與低溫運行、機組極限安全性、氣動穩定性等挑戰。為充分利用超一類區域的優質風資源,明陽智能為投運在該區域的風機配備暴風切出、機艙熱量管理系統、超一類風速安全模式,不僅實現了風資源的充分利用,還提高了風機在超一類區域的安全性。
值得一提的是,暴風切出技術的作用下,風機發電量可提升8%-15%。
游刃有余適應沙戈荒環境
要游刃有余地運行于風資源條件優越的沙戈荒大基地之中,風機就要具備適應沙暴、揚沙浮塵天氣、土壤凍脹和沙丘移動、地理偏遠、電網強度弱等情況的能力。
目前,明陽已掌握應對沙戈荒環境的能力。其中,防風沙散熱系統耦合設計有效解決了機艙散熱、密封和防腐等問題,滿足了沙塵環境下的高效運行需求。定制化的混塔、空間基礎及箱變助力風機穩穩當當“站立”在沙戈荒區域之中。
此外,構網型風機的電壓源控制和自同步電網特性也使之更具電網友好性,助力“沙戈荒”變身“新綠洲”。
“抗臺風專家”勇立東南沿海
基于 2600多臺抗臺風機組在強臺風海域正常運行的經驗優勢,通過配備的高精度傳感裝置長期在線監測,建立海量實測數據庫,并借助先進的預測模型、科學的設計體系、精準的抗臺風策略以及精細化的抗臺風管理,明陽風機從誕生之時就被植入了抗臺風“基因”。
這些設計,不僅降低了臺風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也增加了機組設計的確定性,更提升了整個風場的發電能力,將一次次臺風“轉危為機”。
漂浮式風機挺進深遠海
明陽持續以創新技術推動海上風電向深遠海挺進。在繼與中國三峽、中國海油聯合研發出國內首臺漂浮式風電平臺“三峽引領號”以及國內首臺投運于水深超百米、離岸距離超百公里的“海油觀瀾號”后,明陽又自主研制出雙主機、雙風輪設計的漂浮式風電平臺“明陽天成號”。“明陽天成號”在風機形態及材料運用等方面實現了多項全球首創,推動了風機制造的革新。
引領綜合能源立體融合開發
在綜合能源立體開發模式中,明陽智能則通過技術創新和場景創新,推動新能源技術的高端化、產業集群化和應用場景化。充分挖掘“風光儲氫”全產業鏈能力,以海上風電為基礎,推動“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海上風電+海水制氫”等綜合能源立體融合開發向高端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向西藏等高海拔區域進發
在西藏等超高海拔地區,明陽智能為風機葉片配置了空氣動力學套件,可以有效解決低空氣密度環境下葉片失速問題,不僅使發電量提升3.5%,還提高了風電機組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針對多雷電和高輻射這一情況,明陽智能則通過特殊的防雷監測技術,以及為葉片、機艙罩和塔筒定制特殊的防腐涂層為高海拔區域風機提供“自我保護”能力。
除了為行業帶來針對多種創新場景的解決方案外,明陽智能自主研制的18-20MW風電平臺還獲得國內外權威認證機構鑒衡認證中心、TüV-NORD等的高度認可。大會期間,鑒衡認證中心為明陽智能MySE18.X MW機組頒發認證證書。鑒衡認證中心副總裁、風能事業部總經理張宇和明陽智能風能研究院院長鄒荔兵參加頒證儀式;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鑒衡認證中心主任秦海巖和明陽智能國內智造業務總裁梁才發等領導見證。
此外,在TüV-Nord全球可再生能源執行副總裁Alexander Ohff及明陽智能風能研究院院長鄒荔兵等領導見證下,TüV-Nord中國區風能事務部副總經理潘文光與明陽智能風能研究院副院長魏煜鋒共同簽署MySE18.X-260認證合同。
未來,明陽智能將繼續秉承“創新清潔能源,造福人類社會”的理念,不斷開拓新的場景和領域,為推動風電行業的進步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為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