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風電板塊開盤快速上漲,個股更是掀起漲停潮,截至當日收盤,明陽智能、恒潤股份、大金重工、雙一科技、金杯電工、佳電股份等近二十只個股漲停。
風力發電是政策推動下的最有前景,且技術相對完備的新能源之一,在近期"雙碳"政策推動下,行業發展備受矚目。在陸上和海上兩種形式的風力發電中,海上發電將成發展重點。
"海上風電將是我國發展風電的主力。"國網能源研究院研究員于顥指出,清潔能源的消納問題一直較為突出,而海上風資源穩定、風量充足,可以實現就地消納或就近消納。
海上風電推進節奏加強。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三季度海上風電新增并網167萬千瓦,同比增長227%。截至9月底,全國海上風電累計并網裝機達到1319萬千瓦,同比增長75.7%。
在風電補貼退坡下,風力發電有望加快平價,實現更多領域應用。
第一,助力海上風電
我國風力發電經過多年布局,在并網量、發電量、利用小時數、棄風率、棄電量等方面都取得重大進步,向著國際水平靠攏。
然而風力發電機因風量不穩定,其輸出的交流電須經充電器整流、蓄電瓶充電,使風力發電機產生的電能變成化學能。然后用有保護電路的逆變電源,把電瓶里的化學能轉變成交流220V市電,才能保證穩定使用。
陸上風電發展主要受限于棄風消納等,棄風現象成為揮之不去的待解問題。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分析,原因主要在于系統調峰能力嚴重不足,新能源發電與送出工程建設進度不同步和體制機制的問題。新能源富集地區不同程度地存在跨省、跨區通道能力不足問題,已成為制約新能源消納的剛性約束。
海上風電可實現就地消納或就近消納。海上風場基本都建設在沿海100-20公里以內,距離負荷中心較近,減少電力傳輸損失,并且常年有風,所以很適合電負荷中心的需求。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料,陸上風電年均利用小時數為2200左右,海上風電平均利用小時數可以達到3000小時以上。相較于陸上風電,目前我國海上風電單機容量以2.5-5MW為主明陽15mw一套風力發電機組價格,高于陸上風電以2MW類型為主的單機容量。
我國海上風能資源豐富,疊加海上風電技術日趨成熟,海上風電的發電優勢顯著,將是中國風電未來的開發重點,同時也是行業企業新的競逐地,近年裝機增速明顯高于陸上風電。
第二,海上風電并網"沖刺"
2021年成為我國海上風電的"搶裝年"。截至9月底,全國海上風電累計并網裝機達到1319萬千瓦,同比增長75.7%,預計全年裝機量將創歷史新高。
搶裝年的出現不僅是因為行業高景氣度,還與行業補貼退坡有關。我國風電行業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在政策上的鼓勵和支持,如上網電價保護、強制并網、電價補貼及各項稅收優惠政策等。
但隨著風電行業的快速發展和技術的日益成熟,前述鼓勵政策正逐漸減少。國家發改委自2014年開始連續多次下調陸上風電項目標桿電價。
陸上風電方面,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底前核準的陸上風電項目,2021年底前仍未完成并網的,國家不再補貼。自2021年起,新核準的陸上風電項目全面實現平價上網,國家不再補貼。2022年起進入全面平價,新并網的項目均平價上網。
海上風電方面,2021年是我國海上風電中央補貼的最后一年,將海上風電標桿上網電價改為指導價,新核準海上風電項目全部通過競爭方式確定上網電價。
但在"雙碳"背景下,風電尤其是海上風電又成為各地爭相發展的新能源產業。雖然我國對于海上風電的中央財政補貼將會退出,取而代之,以廣東為代表的部分省份的地方性補貼方案已經出臺,對風電產業鏈形成一定利好,風電產業仍望保持高景氣度。
中信證券表示,結合明確的頂層政策規劃指引與地方的執行力度跟進,在風電領域,看好2021年全年的增量政策紅利和土地生產要素支撐,特別是來自廣東、湖南、山東地區的政策支持,有望加速政策紅利向基本面傳導。
和陸上風電一樣,2021年搶裝之后,國內海上風電也將迎來平價過渡期。
近期電氣風電在機構調研時曾表示,目前海上風電價格下降趨勢已非常明顯,過程中行業還是應該保持一定的理性。預計短期海上價格會在波動當中震蕩下行,最終回到各方都能接受的一個水平。
另據浙商證券研報顯示明陽15mw一套風力發電機組價格,風電伙伴方案中力爭在2025年將近海和深遠海風電度電成本分別降至0.4元和0.5元;海上風電力爭在2024年全面實現平價。
第三,今年以來"成績優異"
風電產業的紅火,也讓行業企業業績備受矚目。從風電企業三季報看,行業凈利潤整體表現優異。
據Wind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風電(中信)成分19支風電股中,營收排名前列的分別是電氣風電、大金重工、中閩能源、福能股份、嘉澤新能,營收增速分別約為88%、58%、51%、46%、36%。天順風能、日月股份、金風科技、湘電股份營收增速欠佳;
歸母凈利潤方面,銀星能源、運達股份、電氣風電、明陽智能、振江股份、嘉澤新能歸母凈利潤都翻了一番,其中,從事新能源發電和新能源裝備業務的銀星能源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高達381%。
銀星能源是寧夏區內最早從事新能源發電的企業,具備年產300臺風機、300臺齒輪箱、500套塔筒的生產能力,截止到2021年6月末吊車公司,建成投運風電裝機容量140.68萬千瓦,建成投運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容量6萬千瓦。
電氣風電也在積極獲取風資源。2019年,公司在廣東區域獲取 950 萬千瓦的風資源。目前,公司在汕頭、如東等地參股了一些海上風場項目。不過公司主營業務重點還是風機設計、制造和銷售。
2021年前三季度,電氣風電產品收入結構由陸上產品向海上產品轉移,海上風機銷售占比80%以上。由技術許可產品向二次開發、自主研發產品轉移,二次開發和自主研發銷售占比逐漸攀升。
三季度,明陽智能海上風電產品在三季度實現大規模交付吊車,公司風機銷量1371MW,其中陸上風機產品321MW、海上風機產品1050MW。
在平價上網驅動下,中國風電機組的設計技術水平不斷提升,近日,明陽智能發布全球最大自主研發的海上風電機組MySE11-16MW系列機型,同時發布全球單機容量最大陸上機組MySE7.X 兆瓦風電機組,繼續引領風機大型化。
小結
在"雙碳"目標下,未來我國電力系統新增裝機將以新能源發電為主,海上風電憑借就地消納或就近消納優勢,成為新能源里頗具競爭優勢的一支力量。
目前各省陸續出臺十四五裝機規劃,行業發展前景廣闊,成為行業競爭的重要方向。但在平價上網驅動下,投入較大的海上風電,短時間內或依然難讓風電企業業績爆發,行業企業要做好長期規劃準備,以技術來提升核心競爭實力,為將來業績持續向好奠定良好基礎。
撰稿:李瑩
作者|李瑩
編輯|l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