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機的機會可能確實是在海上風機,風機的情況和電力運營商不一樣,這個節點海風和陸風的差異確實大,如果題目有誤導不太好。
這篇重點講一下產能的形成,試試介紹一下海風雙雄的募資項目,確實外行,還請球友多指正。
先看看員工隊伍的情況:
明陽和金風都有一定規模的風電場,不知道是不是這方面比較費人力,但在擴張期間,運維服務人員1673PK282,明陽可能是加分的明陽15mw一套風力發電機組價格,但生產人員140和4771這個身高差是不是有點太萌,不知道有沒有業內的朋友指點一下。
產能的形成除了人力,關鍵還是固定資產的投入,先看看電氣風電的:
1、通過這個表,可以算出過去3年,每1億固定資產,可以形成的產能、產量和營收吊車公司,例如2020年每1億固定資產就形成了9.2億的風機營收,178MW產能和261MW產量;
2、那大概就可以估算出50億的固定資產對應的就是8.9G的產能,如果打滿一點和2020年一樣的情況下能搞出13G的產量,再往下推就是形成458億的營收;
3、這個估算只是為了和隊友、歷史進行比較二手吊車,大概對未來的收入做一個預期,有豬隊友年初計算器敲起來的感覺,意義不大,但側面可能反映一個情況,就是風機行業的關鍵可能不在于產能投入的規模,更多還是看技術、在手和新增訂單的情況,50億的固定資產投資大概就能撬動400-500億的營收,這個行業最終看的還是整體運營實力,尤其海風對國內還屬于初期,更多看時代和政策;
明陽智能:
明陽智能如果看2020的年報已經有126萬千瓦的風力發電裝機容量,在建的還有235萬千瓦,這個分支費銀子,所以還是以招股書的數據看看固定資產和產能、業務量和經營規模的匹配性。
1、明陽智能2018年也有78萬千瓦的風力裝機容量,可以看到發電資產30.45億,制造板塊8.42億,和電氣風電的情況類似,風機主機廠的產能投資對資金需求不算大;
2、制造板塊的投入頻率不高,尤其市場不算好的時候,2015-2018的增量不大,而且產能也基本沒太大變化,固定資產增加更多體現在發電產能上了;
對比一下明陽智能和電氣風電的固定資產和產能匹配性特征:
1、明陽智能2017年以前的風機制造產能基本代表的是陸上風電的產能,對比之下可以看到同樣的固定資產投入,陸上風機可以形成更多的產能(MW),所以路上風機的發電成本相對可以做得更低;
2、從電氣風電和明陽的營收情況也可以發現在海上風機制造端,固定資產投入能形成更多的營收;
3、風機制造商景氣階段賺到的資金如果不斷累積成風電場的資產,這個對形成未來的現金流和增厚利潤作用很大,目前風機制造商做的最好的是金風和明陽兩家:
通過兩家的對比基本知道風機行業固定資產與產能、業務量及經營規模變化的匹配性,具體的變化不太容易理解,這篇先簡單介紹一下電氣風電和三一重能今年的IPO募集項目,明陽智能的募集動作有IPO、可轉債和兩次定增,下一篇做個專門的分析。
2021年電氣風電的IPO:
2021年三一重能的IPO:
1、電氣和三一兩家都有10億+的資金是投入到新產品和技術開發的,而且這些資金主要都是在研發費用上;
2、電氣風電的方向重點還是海風產品,3個方向:中低風速產品、大兆瓦產品、海上臺風型產品,專門新建了一個15MW+全功率試驗臺,這可能是關鍵點,電氣風電現在最大的風機是8MW,金風科技也是8MW,明陽智能去年做到11MW,但具體出貨量還要看年底的數據評估,三一重能的6MW還是這次募集項目的研發項,今年的海風訂單不一定能有多少收獲了;
功率上看,明陽是領先的,2020年的營收分布上看,電氣風電暫時還有優勢明陽15mw一套風力發電機組價格,今年會不會被明陽拉開距離,也要看年報披露的數據和下半年海風的訂單分布情況:
總結一下:
1、海風裝機的產能對固定資產的投入規模要求不算大;
2、海風項目領跑者明陽智能和電氣風電占了一定的天時和地利的優勢,尤其地利優勢不太容易被追高,為什么歐洲風電在丹麥和西班牙(西門子收購的哥沒傻),不是那些做曲奇的有多牛,地利是關鍵;
3、海風相關的業績、訂單情況大概率在今年4季度和明年上半年逐步兌現,不管怎么說,臺風季過去了,在明年的臺風季來之前,這個板塊最大的風險可能暫時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今年的臺風季確定過去了對吧?)
我的文章因為時間倉促,確實有點亂,所以可能不用時間也不好看懂,但反復看明白了,可能就會了解一個比較重要而且好把握的投資機會。
關鍵,一個養豬的,能把風機挖成這樣也不容易,路過還請點個贊,關注一下,多謝!
$金風科技(SZ002202)$ $電氣風電(SH688660)$ $明陽智能(SH601615)$
感謝閱讀,我是養豬小能手,行行皆外行的正邦123...(沒有止損,不要投資。)
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