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網易新聞學院
作者| 劉戰偉,中國人民大學
“大風車吱呀吱喲喲地轉,這里的風景呀真好看”,對于大風車我們從小就不陌生。不過,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大風車非彼大風車,而是SL5000海上風力發電機。
雖然,這些白色的風車在海面上顯得很小,但僅它的風輪就超過40層樓高!連接風輪的機艙大到可以落直升機。
這些大風車還有印鈔機一般的產能,吹著海風,每臺風機在服役期間可以產出價值4億元的電能。
(屹立在東海的SL5000風機群)
(一)風力發電機原理:如何從風中捕獲電能?
風力發電的原理,是利用風力帶動風車葉片旋轉,再透過增速機將旋轉的速度提升,來促使發電機發電。依據目前的風力發電機技術,只需要有每秒三公尺速度的微風,風機便可以開始發電。
(連接葉片和發電系統的機艙)
(二)一臺風機產值4個億,簡直就是“印鈔機”
6年前,中國風電裝機容量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風電大國,由于陸地風力發電有占地面積大、噪聲污染等問題,海洋風電迅速形成了龐大的市場。
號稱海上巨無霸的SL5000風力發電機組由中國自主研發,單機容量為5000KW。
在中國市場,一部SL5000這樣的5兆瓦(5000KW)風力發電機,可以不消耗任何燃料,從空氣中獲取超過4億人民幣的電能,這相當于上海一天的用電總量。
(三)要想堅不可摧,海上風機需要強大的“心臟”
海上風機的核心為葉片、主機箱和塔架,其中主機箱堪稱風機的“心臟”,海風產生的扭力,整機的重量都集中作用在這里,為了承受目前世界上最長的葉片所產生的巨大扭力吊車出租,主機架必須堅不可摧。
為了加工制造主機架的大型特厚鋼板,需要用強力切割機,火焰溫度高達3000多度,切割鋼板就像切豆腐,計算機設計出來的任何形狀都可精確地切割。
(運輸中的SL5000風機主機箱)
同時,切割過程中采用最高靈敏度的超聲波測試儀,主機架的所有焊縫,都需要經過這一道程序,確保它能夠支撐風力發電機面對自然界的各種惡劣環境。
(風機主機焊接焊縫超聲波檢測儀監視器界面)
(四)質量檢測用紅寶石二手吊車,精度是頭發絲的1/20
風機的軸承是另一個核心部件,因為既要受力又要運動,軸承很容易損壞,而如果在運行過程中需要更換軸承,風機獲利的希望就會落空,SL5000的軸承便挑戰了軸承制造的最高難度。
全世界只有三家工廠能接受這種挑戰,通過使用世界上最大的三維精密檢測儀,所有檢測頭都采用了昂貴的紅寶石,最終使兩層樓高的軸承,精度達到頭發絲的二十分之一。
(安裝紅寶石檢測頭的精密檢測儀進行軸承檢測)
(五)應用材料黑科技,SL5000的葉片全世界最大最長
SL5000風機的葉片是目前世界上投入商業運行的最大最長的葉片,其運行中要承受的力量也前所未有,而要實現最大的強度和最輕的質量,要在材料上采用黑科技。
(風機葉片成品,單片全長62米)
經過不計其數地試驗,科學家最終找到了理想的材料——環氧樹脂,這種材料具有極好的化學和物理穩定性,但唯一的缺點是太脆弱,科學家便像給水泥加入鋼筋一樣在環氧樹脂里面加入一些編織物sl5000風力發電機造價,形成玻璃鋼。
(左:環氧樹脂 右:加入編織物的樹脂)
加入編織物后的樹脂,厚度和重量只有原來的四分之一,強度卻增加了十幾倍。這就是葉片最好的材料。
500萬次震動,接受最強考驗
研發SL5000風機,各部位被貼上應力感應器,實驗室里要模仿自然界最強的力量來考驗葉片。
(風機葉片大載荷震動實驗)
四個月的時間,葉片在測試中震動了500萬次,相當于在非常嚴酷的環境中度過了20年,檢測結果葉片內部結構完好無損,之后第一片葉片才被生產出來。
為了正面吹風sl5000風力發電機造價,風機還能自己轉頭
不同季節和天氣,海上的風向會發生變化,SL5000風機具備自動對風功能。
除了能自動轉動,風機的三個葉片還有“變漿”的功能,根據風速的大小,能夠調整葉片的角度,改變葉片的迎風面積,獲得更高的發電效率。
(風機增速齒輪箱分布圖)
(六)那么大的風機,是怎么放到海面的?
SL5000風機所在的東海,海底表層淤泥厚達20米,潮流流速高達3m/s,水文條件復雜。為給風機打造安全穩定的承臺,上??碧皆O計院牽頭開發出了淤泥沉積型多樁承臺的技術。
(SL5000風機安裝現場)
SL5000風機每個承臺下有8根80米長的鋼管樁直達海底,中國最大的海上雙臂式起吊船“風范號”,與最大自行式履帶吊車強強聯合保障安裝工作,其中的自行式履帶吊車可以將800輛家用小轎車一次送上40層樓的高度。
(中國最大的海上雙臂式起吊船參與安裝)
結語
SL5000作為目前國內掃風面積最大且單機容量最大的風電機組,在未來幾年內將成為中國海上風電主力機型。
不過,由于中國海上風電機的成本依然不低,安裝和運維技術成本高,總體建設成本是陸地風機組的兩倍,能否把開發成本降低到市場可以承受的程度,是擋在海上風電未來發展之路上的一塊大石頭。
作為世界上認知度最高的標簽,中國制造(Made in China)正尋求戰略升級。「了不起的中國制造」專欄,力邀行業權威、資深玩家,呈現他們眼中的中國創新之路。
投稿請聯系,稿件一經刊用,將提供千字800元的稿酬。
----------------
編輯| 李祖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