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原文首發于《電力決策與輿情參考》2018年10月26日第40期
一、“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風電建設取得突破
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的《2017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直接投資流量為201.7億美元,同比增長31.5%,占同期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12.7%。《中國對外投資合作發展報告2017》顯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電力工程新簽合同額同比增長達到54%,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建設取得突破。
“一帶一路”可再生能源建設的舉措方面,不僅出臺有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國際可再生能源認證互認進程也在提速,服務裝備正在“走出去”。我國已加入國際電工委員會可再生能源認證互認體系(IECRE)風能和光伏領域。該體系采用國際標準,按照統一的要求,對風機及其零部件、光伏模塊、光伏電站等開展檢測、檢驗和認證。國家認監委作為該體系國家成員機構,積極組織推薦國內的認證機構、實驗室申請加入該體系。其中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和北京鑒衡認證中心分別于2017年2月24日和4月12日成為亞洲第一家IECRE實驗室和認證機構,我國成為亞洲首個可以開展IECRE風電檢測和認證的國家。5月6日,國內三家風電龍頭企業金風科技、遠景能源、明陽智能獲得鑒衡頒發的“國際通行”的IECRE證書。6月22日,由質檢總局推薦的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北京鑒衡認證中心和上海英格爾認證有限公司均獲得批準,分別成為IECRE認證機構和檢驗機構,我國由此成為全球第一個擁有IECRE風能、光伏檢測、檢驗、認證能力的國家。
二、“一帶一路”風電國際合作重點項目和企業現狀
“一帶一路”倡議為我國風電企業“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時機和平臺。國家能源集團、國家電力投資集團、中國電建集團、金風科技、東方風電、聯合動力等企業都在沿線地區積極謀篇布局。
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實現非洲大陸風電項目零的突破。龍源電力2013年9月在南非成功中標南非德阿一期、二期24.45萬千瓦風電項目。2017年4月20日,德阿一期項目67臺風電機組全部完成風機吊裝。2017年9月二期項目分別順利通過南非電網公司的并網復合型測試,成功并入南非國家電網。這是中國在非洲第一個集投資、建設、運營為一體的風電項目,龍源電力EPC總承包,全部采用聯合動力自主研發制造的風機。龍源電力正在中東歐地區積極尋求風電開發機會。
國家電力投資集團上海電力同馬耳他政府合作首個海外風電項目。2018年4月,黑山莫祖拉風電項目首臺風機順利吊裝完成。莫祖拉風電項目是由上海電力(馬耳他)控股公司旗下國際可再生能源發展有限公司與馬耳他能源公司、中國遠景能源等合作伙伴合作開發總裝機容量46兆瓦的首個歐洲新能源項目。項目采用23臺中國遠景能源2.0兆瓦低風速智能風機,總投資額9千萬歐元,預計于2018年投產。國家電投還將以廣西為窗口,以清潔能源為載體,開發東盟及“一帶一路”沿線能源市場。
中國電建集團投資開發南亞、中亞、非洲等區域風電市場。中巴合作中,2015年12月11日,由中國電建總承包的巴基斯坦薩察爾風電項目是首批進入“一帶一路”的能源項目薩菲爾風電,也是“一帶一路”建設項目中第一個完成貸款簽約的新能源項目。塔帕爾風電項目是中國電建在巴基斯坦第一個簽約的風電新能源項目。薩菲爾風電工程總承包項目是巴基斯坦第一個風電項目標桿電價模式開發的項目,也是中國電建在海外承接的第一個純項目融資的風電項目。大沃風電項目是“中巴經濟走廊”首個完成融資閉合并開工建設的項目,也是中國電建在海外落地的首個新能源投資項目。中哈能源合作中,巴丹莎風電項目是哈國和中亞地區最大的新能源工程,被列入哈政府第一批風電項目清單,是哈政府重點項目之一,是中國電建集團簽署中亞的最大新能源項目EPC合同。在非洲,中國電建承建的埃塞俄比亞阿達瑪風電項目,是埃塞俄比亞乃至東非地區最早并網發電的現代化風電工程,也是中國進出口銀行首次以優惠出口買方信貸支持的海外新能源項目。在拉丁美洲,2018年7月,中國電建簽署的阿根廷胡伊風電項目EPC合同,成為在阿根廷實施的首個大型EPC風電項目群。
東方電氣風電進入北歐、非洲、俄羅斯等市場。東方電氣自主研發的2.5兆瓦直驅永磁風電機組多次批量出口。2014年、2016年,東方電氣連續簽訂瑞典布萊肯三期和四期的風電設備供貨及安裝合同,批量成套出口北歐市場。2016年簽訂古巴赫拉杜拉風電二期項目二手吊車,在拉美地區收獲第一個風電項目。2016年還成為埃塞俄比亞阿伊薩二期48×2.5兆瓦風電項目包括設計、設備供貨、安裝調試及土建工程的總承包商,首個風電項目出口非洲。2016年簽訂俄羅斯烏里揚諾夫斯克風電項目,這是俄羅斯第一個規模性開發的風電項目,也是以東方電氣自主研發的2.5兆瓦直驅風機為代表的中國風電成套設備首次進入俄羅斯風電市場的窗口示范項目。今后,東方風電將從技術、營銷、管理上加強全球化的研究與業務推進,重點開拓歐洲、南美、東南亞、中亞等市場,建立和完善適應國際市場要求的營銷、服務、管理模式,推進本地化,融入當地文化。
金風科技已經完成了海外七大區域中心的業務布局,項目分布在全球6大洲近20個國家,包含烏茲別克斯坦、泰國、菲律賓、巴基斯坦、土耳其、埃塞俄比亞、羅馬尼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服務“一帶一路”國家的過程中,金風科技持續重視核心研發能力培養,國內外專利申請數量逐步增加。截至2017年底,金風科技擁有國內授權專利1335項,海外授權專利363項。金風科技還以優質服務和信譽獲得了多項國外大獎。如2013年埃塞俄比亞Adama項目并網發電,這是針對高海拔地區技術創新的典型,獲得了當地政府頒發的“非洲能源大獎”。
三、“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風電裝機增長潛力巨大
中亞5國(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位于歐亞大陸腹地,地處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核心區域。中亞不僅油氣資源豐富,風能資源也頗豐富,地處北半球風帶,是世界上最適合開發風能的地區之一。中亞地區風能資源主要分布在哈薩克斯坦,哈薩克斯坦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家,比蒙古面積更大吊車出租,技術可開發量約為1.8萬億千瓦時。
東南亞11國(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文萊、菲律賓、東帝汶)處于“一帶一路”的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是中國西南通往印度洋的重要通道。東南亞區域風能資源條件一般,風能開發與利用處于起步階段。資源相對豐富的國家有越南和菲律賓等國,風電開發潛力分別達到1.2億千瓦和7000萬千瓦左右。緬甸、馬來西亞、老撾、泰國等國也有一定的風電開發利用潛力。
南亞8國(阿富汗、尼泊爾、不丹、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馬爾代夫)中,風能資源較為豐富的主要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印度地處印度洋季風帶,風能資源較為豐富,風電開發潛力約為1億千瓦,主要集中在西部的古吉拉特邦和拉賈斯坦邦、南部和東部沿海地區。巴基斯坦風能資源總蘊藏量達3.46億千瓦,主要分布在信德和俾路支省。
西亞北非16國(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約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爾、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敘利亞、土耳其、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以及也門)當中,除埃及外,其余15國均來自于西亞。西亞北非貿易量占“一帶一路”貿易量比例,從2005年的20.24%增加到2015年的38.02%,增加了17.78個百分點,西亞北非貿易量占全球貿易量比例,從2005年的5.19%增加到2015年的11.32%,增加了6.13個百分點。西亞北非國家中,風能資源較為豐富的主要是埃及、土耳其和伊朗等國。埃及的蘇伊士灣地區是世界上常年風速最高的區域之一,年等效滿負荷利用小時多達3900小時。據彭博新能源財經數據顯示,埃及光伏項目(不含跟蹤器)的資本回報率為10%~11%薩菲爾風電,陸上風電項目略低,為8%~9%。由于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資本投入成本低廉,特別是存在優惠融資途徑可以協助開發商降低債務成本等優勢,埃及是全球光伏和陸上風電成本最低的國家之一。土耳其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達4800萬千瓦,主要分布在愛琴海地區、西北部馬爾馬拉地區、地中海地區東部以及部分中央山區。伊朗風能資源較為富裕,可開發風電的潛力達3000萬千瓦。
中東歐地區16國主要包含中歐五國(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以及東南歐八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地亞、馬其頓、波黑、阿爾巴尼亞)等16個國家。中東歐16個國家總的面積是133.6萬平方公里,人口有1.23億。中東歐國家基礎設施項目投資需求量大,但世界上通用的PPP模式(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和建設-經營-轉讓模式(BOT)等成熟模式在中東歐地區推廣并不順利,商業性資本介入較少。歐盟對成員國主權債務設有上限,一些國家為基礎設施提供擔保存在困難。比如,新能源電站電力購買協議(PPA)不保電價和上網電量,采取競標上網,導致項目可融資性(投資或商業銀行貸款等)較差。隨著歐盟加快清潔能源創新計劃的推進,風電、太陽能發電在一些區域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中東歐國家中風能資源較為豐富的有羅馬尼亞、克羅地亞和保加利亞等國。羅馬尼亞風能蘊藏量為1400萬千瓦,主要分布在沿海的康斯坦察。克羅地亞風能技術可開發量為1000萬千瓦,主要分布在亞得里亞海群島一帶。此外,保加利亞風能技術可開發量為275萬千瓦。
獨聯體區域中,俄羅斯擁有豐富的風能資源,主要集中在北極地區北冰洋沿岸,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超過7萬億千瓦時。蒙古國超過10%的國土面積風資源等級達到優良級別以上,技術可開發潛力達2.5萬億千瓦時。格魯吉亞和阿塞拜疆,風能資源潛力分別達到150萬千瓦和450萬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