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在審議討論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時,對一個新詞給予了特別的關注,那就是“智能+”,“智能+”也是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而轉型的關鍵之一就是創新驅動。從“互聯網+”到“智能+”,一幅萬物互聯的圖景已經徐徐展開,這為國家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月10日晚,全國人大代表、三一重工董事長梁穩根做客央視《焦點訪談》,他結合三一經驗,就“創新:為高質量發展賦能”這一主題作了精彩分享。
2018年,中國經濟實現了穩中有進,一個突出的體現就是新動能持續發展壯大,以及創新能力的不斷增強。
據統計,高技術制造業、戰略新興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1.7%、8.9%和8.1%。數字的背后,離不開作為創新主體的企業,對于新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大膽探索和投入。
梁穩根分介紹吊車圖片道,去年三一的發展,是歷史上最好的一年。這個“最好”,指的是企業發展質量最高。三一現在有2個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3個博士后工作站,1.1萬個創新專利,并且獲得了5個國家級科技進步獎。正是因為這些創新驅動,推動了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提高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最重要的是有效發揮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第四次工業革命大背景下,特別是消費互聯網轉向工業互聯網的過程中,對于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此話題,梁穩根表示,要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機遇,現在還比較缺乏這方面的人才。他呼吁一定要加強人才的吊車視頻供給側改革,甚吊車維修至要舉國家之力,加強這方面人才的培養,“補齊人才的短板。”
采訪中,梁穩根等代表委員們從加大基礎創新投入,給人才松綁,完善金融支持機制等方面都提出了很多具體的建議。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堅持創新引領發展,培育壯大新動能”,并在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提升科技支撐能力等方面給出了具體安排,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打造“最強大腦”。
而要實現這些目標,還得依靠改革的精神,實干的態度,才能讓中國隨車吊在創新發展的道路上走的又穩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