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深遠海
“隨著各產業用海需求不斷提高,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逐步增強,近海海上風電總體開發潛力有限,‘十四五’中后期近海資源緊張。同時,借鑒歐洲海上風電經驗趨勢,中國海上風電建設海域由近及遠發展是必然趨勢。”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王大鵬表示。
“從儲量上來說,初步估計,我國深遠海地區風能儲量是近海是吊車出租的三倍以上,深遠海風電是吊車出租的開發具有非常大的潛力。” 某風機制造企業浮式風機研發負責人告訴記者,“但在離岸50千米以上的海域,輸電成本會因為海纜成本的提高而快速增加,這也是目前我國深遠海風電開發的主要挑戰之一。”
有測算顯示,目前電壓等級為220千伏的海纜每千米造價在400萬元左右,在離岸70千米以上的海域,海纜在整體海上風電項目中的成本占比可能高達12%左右,遠高于近海風場。
面對這一現狀,多位業內人士指出,與近海類似的電纜輸送模式不是深遠海風電項目開發的唯一解決方案,推動深遠海風電從單一品種發展向多品種融合發展轉變將是海上風電的新趨勢。
“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海上油氣、海水淡化,氫能、儲能多種能源綜合開發利用融合發展,有助于提升海域利用效率,提升項目整體效應,是海上風電的重要發展方向。”王大鵬指出。
新模式可行
今年下半年開標的海上風電項目,主機報價均創下歷史新低。海上風電如何實現平價?業界人士普遍認為,不僅需要主機廠商降本,更需要全產業鏈共同努力,實現降本增效。
“面對未來深遠海的風電項目開發需求,技術創新必不可少,將風電轉化為必備、必要的化工產品將是一大可行方案。”此前,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曹志剛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通過制氫或制氨,然后通過輪船或者管道等方式送出,就是一大可行的創新模式。隨著海上風電平價時代的開啟,這些概念也會變得越來越廣泛。”
華創證券在其最新研報中指出,海上風電步入深遠海,將未能實現消納的風力發電量通過電解等方式分解成液態或氣態的化學能源來儲存,尤其是海上風電制氫,將有望成為海上風電深遠海開發的破局關鍵。
據記者了解,目前海上風電制氫的主要形式一是產生的電量通過海底電纜傳送至沿岸的電解槽,將水電解產生的氫氣儲存并運往各處,二是將風力發電的電能傳送至海上油氣平臺,在油氣平臺將水電解后利用現有的天然氣管道將氫能傳送至陸地。
在彭博新能源財經高級分析師汪子越看來,雖然海上風電發電成本預計長期高于陸上風電,但由于海上風電本身具備更高穩定性、更大規模的特性,對于電解水制氫來說是一大優勢。“對于可再生資源制氫,利用小時數越高,電解槽的產出越穩定,利用率越高,穩定的投資成本則被平攤。”
大批項目蓄勢待發
實際上,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發布的數據,全球范圍內已經公布的電解水制氫項目儲備總計規模達到3200萬千瓦,約有一半來自于海上風電制氫,其中,德國、荷蘭、丹麥等歐洲國家均已有百萬千瓦級以上的海上風電制氫規劃。
在我國,隨著政府以及企業加快相關布局,海上風電制氫項目規模也正蓄勢待發。
今年6月,浙江省在《浙江省可再生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將“探索海上風電基地發展新模式”,集約化打造海上風電+海洋能+儲能+制氫+海洋牧場+陸上產業基地的示范項目。同月,福建省漳州市也印發了《漳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將加快開發漳州外海淺灘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布局海上風電制氫等氫能產業基地,發展氫燃料水陸智能運輸裝備,構建形成“制氫—加氫—儲氫”的產業鏈。
不僅如此,9月,大連市太平灣與三峽集團、金風科技也共同宣布將共同建設新能源產業園,重點發展海上風電、光伏、氫能為主的新能源產業,計劃通過風電制氫、儲氫、運氫以及氫能海洋牧場利用等培育氫能產業鏈條。
來源:中國能源報
品牌推廣
實時掌握行業資訊 共同把脈
聯系我們微信平臺 “”微信公眾平臺作為中國農機工業協會風力機械分會官方信息發布平臺,實時發布最新的公告通知、行業信息、統計數據等重要資訊,為業內人士搭建掌握行業動態的重要平臺。
電話:010-68596009
郵箱:fncy@cweea.com.cn官網:www.cwee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