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罕見的“拉閘限電”,正在席卷全國各地。而第一財經記者從多個權威渠道獲悉,在此背景下,全國的核電機組已經開足了馬力,在滿負荷運行中輸出源源不斷的電力。
第一財經記者從中核集團獨家獲悉,目前,中核集團在運機組除了2臺機組正在按計劃進行換料大修外,其余22臺機組均處于滿功率運行狀態。
另外國核中電投,第一財經記者從權威途徑獲悉,除個別核電機組在停機大修外,中國廣核集團(下稱“中廣核”)的核電機組也處于滿負荷運營狀態。
中核集團與中廣核是我國兩大核電集團,官方資料顯示,這兩大集團目前管理著中國48臺在運核電機組。
而原國家核安全局局長、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副理事長趙成昆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說,目前,全國51臺在運核電機組除了個別的在停機大修外,其余的在滿負荷運行。
9月29日吊車公司,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調節局相關負責人在回應“拉閘限電”時表示,加快推進重要電源電網項目建設,保障煤電、氣電機組充分出力,促進清潔能源多發滿發,多渠道提升電力供應能力。
滿負荷運行
“我們除了5號機組在停機大修外,其它5臺機組都是滿負荷運行。”江蘇核電站的一位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說。江蘇核電的母公司為中核集團。
在東北,位于遼寧的紅沿河核電站的一位知情者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該電站目前正在商運的5臺核電機組,也都是在滿負荷運行。這座核電站是由中國廣核集團和五大發電集團之一的國家電投集團共同運營的,兩者持股分別是50%。
2021年1-8月份,全國發電設備累計平均利用2560小時,比上年同期增加112小時。其中,核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為5219小時,比上年同期增加338小時,兩者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作為對比,同為清潔能源的風電的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只有1500小時,比上年同期增加83小時。
核電公司的業績也在變好。中核集團旗下上市公司中國核電(601985.SH)2021上半年財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累計商運發電量872億千瓦時,較去年同期增長27%;實現營業收入298億元,同比增長2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5億元,同比大漲46%。
同樣,中國廣核旗下上市公司中國廣核(003816.SZ)上半年財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管理的核電站的總上網電量為952億千瓦時,占全國核電機組上網電量的52%,較去年同期增長5.4%;營業收入近369億元,同比增加1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55億元吊車公司,同比增加5.63%。
“這應該是核電豐收的一年。”一位核電企業人士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說。
趙成昆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說,在火電、光電、風電紛紛受制的極端環境下國核中電投,“核電為電網的穩定,對付極端外部條件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
“目前,盡管核電在全國能源結構中的占比還很低,但在限電中還是能夠頂上去了。”在趙成昆看來,此次全國多地出現的“電荒”,讓社會再次看到了核電的作用。
“而在‘雙碳’目標下,核電未來肯定是要發揮重大作用的。”他說。
占比低:不到 5%
目前,在中國的能源結構占比中,核電的發電量占比還不到5%。
根據國家能源局核電司副司長史立山9月27日介紹,目前正在運行的核電機組有51臺,裝機容量5327萬千瓦,在建核電20臺,裝機容量2269萬千瓦。2020年的核電發電量3662億千瓦時,占全國總發電量的4.9%。
這遠遠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來自世界核協會發布官方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全球核能總發電量25,530 億千瓦時,在電力結構中的占比約為 10%,其中法國高達 70.6%, 美國占 19.7%。
與火電、光電、風電等能源不同的是,核電同時具有“清潔、低碳、能量密度高、經濟性好”的屬性,且不受季節和氣候等因素影響,除短暫的換料大修外,能以額定功率長期穩定運行,滿足基荷電源可靠、經濟、充足和清潔四大要求。
2021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大力發展新能源,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
這是近十年來,政府工作報告在提及發展核電時首次用“積極”一詞來表述。
對此,趙成昆當時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說,“‘積極’,意味著在清潔能源多樣化發展和‘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國家將把核電作為一種主要的能源來考慮。”
從長遠來看,核電是唯一能夠大規模替代火電的基礎能源。相對于火電,核電具有不排放污染氣體、能源轉換效率高等優勢。相對于水電和風電等能源,核電不受季節和氣候影響,發電高效穩定。
包括趙成昆在內的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核電對保障中國能源安全、實現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20%的目標,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節能減排方面,一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與同規模火電相比,每年可減少300萬噸標準煤的燃耗,節約了每天40節火車全年運輸的燃料運輸成本,同時每年可減排600萬噸二氧化碳、2.6萬噸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相當于每三年再造一座五指山森林公園。
破局:每年爭取開工 6-8 臺機組
核電當前的局面有望得到破局,而且速度在穩步加快。在9月28日的一次公開活動上,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介紹,未來,中國每年爭取開工核電機組6~8臺左右,爭取到2030年核電發電量占比達到8%左右。
在杜祥琬此次提及未來核電的發展步驟前,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在2020年6月發布的《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0)》(下稱“《報告》”)預測,“十四五”及中長期,核能在中國清潔能源低碳系統中的定位將更加明確,作用將更加凸顯,核電建設有望按照每年6~8臺持續穩步推進。
對于核電布局,《報告》指出,隨著國家重大區域戰略的實施,中部地區面臨電力需求增長、本地資源不足、環境容量約束、電力結構優化等問題,“十四五”期間穩步推進中部地區核電發展,推動湖南、湖北、江西等中部省份比較成熟的核電項目建設,是解決中部地區電力需求問題的戰略選擇,對促進長江經濟帶、中部崛起等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具有長遠意義。
同樣出席9月28日上述公開活動的趙成昆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在上述活動上,內陸核電再次被提及。
通過梳理官方資料,第一財經記者發現,目前,湖南、江西、湖北、河南、河北、四川、貴州、重慶、安徽、吉林和黑龍江等十余個內陸省份也在布局內陸核電。與此同時,廣東、福建等沿海省份的內陸城市也在布局核電。
而在“推動地方經濟建設”方面,核電在某種程度上的確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目前,一臺百萬級千萬瓦的商業核電機組的總投資在200億元左右。如果“十四五”期間每年開工6~8臺百萬級千瓦核電機組,總投資就高達1200億~16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