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疏解非首都功能和央企改革的推進,央企總部搬離北京的步伐不斷提速。
“我們12月15日要搬去上海辦公了。”一位不愿具名的中船集團內部人士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中船集團響應國家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政策,將總部遷至上海,下月底料將在上海掛牌亮相。除了中船集團,今年9月,中國電氣裝備集團已在上海掛牌;中國長江三峽同期也搬去武漢;中國衛星網絡集團和中化控股集團則宣布落戶雄安新區。
數名不同央企員工透露,今年有十家央企被談話要求搬離,其中,中國華能集團和中國華電集團被要求于2022年底搬離。而傳言首批被要求搬離的央企中國華電廣西分公司,共同特征是總部地址位于二環內、臨近長安街。
央企總部都在哪里
“央企總部過于集中在北京,是以往計劃經濟模式遺留下來的,也是曾經資源分配高度集中的產物。”11月15日,財經國家周刊發表文章《離開北京,央企總部往哪里去》稱。
根據最新目錄,國資委旗下共有97家央企。其中,上海5家,東北5家,廣東4家吊車,河北雄安2家中國華電廣西分公司,成都1家,港澳4家,其余均在北京。
以下是各地央企分布情況:
上海:
共有5家央企,分別為東方航空集團、中遠海運集團、中國商飛集團、寶武鋼鐵集團及中國電氣裝備。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電氣裝備整合了前央企中國西電集團,導致西安“痛失”唯一央企總部。
港澳:
香港共有三家央企總部二手吊車,分別是招商局集團、港中旅集團和華潤集團。而同樣是特別行政區的澳門,也有一家央企總部,就是中國南光集團有限公司。
深圳:
目前有2家央企,分別是華僑城集團和中國廣核集團。
廣州:
有2家央企總部,分別是南方航空集團和南方電網公司。
武漢:
有3家央企總部落戶,除了今年剛遷過去的三峽集團,還有東風集團、中國信科集團。
成都:
目前也有一家央企總部,即東方電氣集團。
河北雄安:
目前有2家央企,分別是新組建的中國衛星網絡集團有限公司及從西安搬遷的中國華能。
東北地區:
目前有5家央企總部,且均以重工業為主,分別是總部位于長春的中國第一汽車集團、位于齊齊哈爾的一重集團、位于哈爾濱的哈爾濱電氣集團、位于鞍山市的鞍山鋼鐵集團及位于大連的華錄集團。
央企“離京”信號強
“無論央企愿不愿意,搬離北京一事是肯定會發生的。”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認為。今年,央企搬離的信號轉強。
今年1月底,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審查了《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下稱“草案”)。草案提出,“十四五”時期,北京市將主動支持雄安新區建設,推動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區轉移,積極對接雄安新區啟動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和起步區控制性規劃,支持部分中央在京行政事業單位、總部企業、高等學校等向雄安新區有序轉移,促進北京中心城區、北京城市副中心與雄安新區錯位聯動發展。
7月30日,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透露,按照總體工作部署,從今年起將以在京部委所屬高校、醫院和央企總部為重點,分期分批推動相關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區疏解,努力在“十四五”期間形成一批標桿性項目,為深入完成中長期疏解任務奠定基礎。
據了解,正是在這之后,有十家央企負責人被約談,而這些央企的總部地址多為二環內臨近長安街兩側。據悉,傳言中被要求搬離的華能、華電和三大銀行巨頭(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農行)的總部恰好都符合這個標準。不過,目前只有中船集團給予了離京的明確回復。
央企總部去哪兒了
目前央企總部過度扎堆在北京,這帶來兩大明顯的弊端:一方面不利于央企本身的市場化發展;另一方面也加劇了北京的大城市病。
從2014年開始,在京央企就開始陸陸續續將公司總部搬離北京。
2016年,中國遠洋、中國海運兩大航運巨頭重組為中遠海運集團,總部落戶上海自貿區。
2019年,中船工業、中船重工等“兩船”合并中國船舶集團,總部也設在了上海。
2021年,中國電氣裝備集團“選址上海”;中國衛星網絡集團和中化控股集團則“落地雄安新區”;中國華能集團可能搬遷雄安新區;中國長江三峽則“搬遷武漢”。
由此可以看出,一部分央企總部向雄安新區集中,而另一部分則是結合自身發展所需,聚焦主業,靠近產業前沿。
除了雄安新區,上海也是央企中意的地方。作為中國經濟體量最大的城市,上海是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科創中心,那些尋求更深程度國際化的央企,必然會對上海青睞有加。中國遠洋海運集團公司、中國電氣裝備便是如此。
目前,央企改革重組已經進入加速通道,中國物流集團、中國稀土集團都已納入籌建日程,央企總部將會陸續離開北京,而更高層面的非首都功能疏解也已在謀劃和推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