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新常態 實現新跨越
華電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霍利
近年來,華電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電能源)以“轉型升級、卸掉包袱、改革創新、提升效益”為工作主線,積極應對電量下降、鐵路運費提價等不利市場形勢,在區域經濟發展緩慢的情況下,進一步強化企業經營管理,適應新常態,走內涵式發展道路。自2012年以來,華電能源公司供電煤耗下降25.22克/千瓦時,供熱熱耗下降23.55%,摻燒褐煤降低燃料成本11億元。哈爾濱第三電廠#3機組、佳木斯熱電廠#1機組供電煤耗在全國五大發電集團同類型機組中排名第一。2014年,華電能源公司利潤創近十年來最好水平,由黑龍江百強企業第20名上升到第16名。
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華電集團公司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也是華電能源公司鞏固持續向好經營局面的關鍵一年。面臨形勢復雜多變,必須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積極捕捉發展機遇,沉著應對各種挑戰,有效防范潛在風險,牢牢把握以下四個“著力”,努力實現企業在新常態下的新跨越。
——著力聚焦主業,推進企業實現科學發展
華電能源公司是以電熱為主、煤炭、工程技術協同發展的綜合能源上市公司,發電供熱是公司的主體產業和發展根基。在目前的區域經濟新常態下,發電企業利用小時下滑、環保達標排放標準提高,等等,主業面臨的經營困難和壓力巨大,這就要求我們切實為主業卸掉包袱、輕裝上陣,堅決清理各多經企業無效低效資產,必須更加聚焦主業,把有限的資源用到主業上來,把企業生產和經營管理的重點聚焦在主業的發展上,進一步提升主業的競爭能力和盈利水平,為公司可持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2015年我們要按照集團公司深化改革的整體設計,做實二級企業,做強三級企業。由于歷史原因,華電能源公司系統8家發電企業除齊熱外都存在多經企業,目前在冊多經企業百余家,從業人數四千多人,普遍存在資產關系不清、管控監督不力、風險問題多發、依附主業生存、創效能力低下等問題華電能源霍利,給主業增加了沉重負擔,嚴重制約了主業的經營發展。為此,要成立多經企業管理委員會,落實工作責任吊車出租,出臺指導意見,完善管控機制,清理整頓多經企業,并納入企業領導人員考核,切實保證工作執行到位。同時,完成“三供一業”項目移交有關工作。
——著力內涵發展,打造企業發展升級板
新常態下外延式的規模增長空間有限,必須更加注重發展的差異化,突出發展重點,創新發展內涵,形成比較優勢。要以國家能源政策為指導,以質量效益為中心,持續優化發電、供熱、煤炭和工程技術“四位一體”的產業格局。
堅持走“熱電聯產、以熱定電”發展之路,依托供熱發展清潔高效、低炭環保的電熱源項目。富熱項目年內實現主廠房封閉及設備單體調試,明年達到投產條件;哈熱六期項目春季開工華電能源霍利,年內實現主廠房暖封閉;加速齊熱擴建項目前期工作。加大清潔能源和分布式能源發展力度。
供熱板塊要堅持“安全供熱、價值供熱、智能供熱、和諧供熱”的理念,大力開拓直供熱市場,積極發展優質熱負荷,有效應用智能供熱,持續提升熱網經營水平吊車公司,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
煤炭板塊要集中力量取得富錦宏勝煤田相關礦權,加快推進勘探開發進程,力爭早日發揮煤電產業協同的重要作用。
工程技術板塊要立足發電供熱上下游,抓研發、推創新、強服務,發展優勢產業,提升科技含量,增強核心競爭力。積極推進脫硝除塵、智能供熱、保溫管道等優勢業務系統內拓展。龍電電氣探索開展合同能源管理業務,繼續推進在“新三板”上市。
——著力創新驅動,提升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創新是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作為技術密集型企業,必須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推進創新型企業建設,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持續推進科技創新。去年,華電能源公司獲得華電集團公司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各1項,獲得國家專利5項,哈爾濱熱電公司國內首創將雙轉子技術應用于超臨界機組,科技創新工作受到集團公司高度評價。在此基礎上,要整合科技資源,建設創新平臺,加大投入力度,緊扣企業需求,繼續深入開展重大科技項目研發應用,用先進技術推動產業優化升級,不斷提升公司技術裝備、安全環保、節能降耗和創效增盈水平。
持續推進管理創新。適應華電集團公司管控新要求,完善體制機制,夯實基礎管理,提升管理效能,推動本部“做實”、基層企業“強基”。努力在項目發展、經營管理、安全環保、黨的建設、協調服務等五方面做實區域公司。強化干部管理,進一步規范基層企業薪酬分配和中層干部管理,在工程技術板塊試行職業經理人制度。
持續推進“文化創企”。企業文化是一種現代企業管理。我們要通過文化提升和再造,以同心、同行、同享的“三同”文化為引領,將企業價值理念融入到生產、經營、管理等各項管理工作中,切實推進企業文化落地,提高企業管理的文化附加值,創造企業更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著力提質增效,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持續穩定的盈利能力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因此,要以創造可持續價值為使命,做優存量、做強增量,向精益化管理要效益。
安全生產是企業最大的經濟效益。要牢固樹立安全生產紅線意識,全面貫徹新安全生產法,認真落實各級安全責任,深入推行7S管理,推動發電企業實施統一的安全生產管理體系,全力保持安全生產穩定局面。
強化各項成本控制。深入推進與優秀企業的管理對標,實施全要素、全過程、全員參與的成本控制措施,持續優化主要指標,全力降低各類成本,嚴控預算外和非生產性費用支出,創新融資方式,降低資金成本。
加強市場營銷。發電企業要全力爭取計劃電量和市場電量,確保實現機組利用小時高于區域平均水平,加大電量管理力度,繼續開展電量優化和電量轉移,努力多發效益電;供熱企業要釋放供熱潛力,推廣智能供熱,優化供熱指標,提高效益貢獻度;煤炭企業要科學組織生產,提高煤炭銷售能力;工程技術企業要進一步擴大外部市場份額,實現增產增收。
進一步提高政策效益。努力將有關電煤、電量政策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力爭解決部分機組電價偏低問題,繼續爭取有利財稅政策和電熱價政策,抓好熱費收繳和環保電價落實。
強化風險防控。增強依法經營意識,提高依法治企水平,健全風險管理機制,嚴控資本性支出,加強現金流量預算管理,強化資產負債率管控,防控財務風險。健全風險管理體系,加強重大風險管控和過程監督,使風險防范融于經營發展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