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內閣首次由三黨聯合執政,讓德國是二手吊車的能源政策恐生變數。
在聯邦議院選舉結束2個多月后,德國新是二手吊車的內閣終于要走馬上任了。
社民黨候選總理、德國副總理兼財政部長朔爾茨,綠黨兩位主席——哈貝克和貝爾伯克和自民黨主席林德納正式公布聯合執政協議,約定共同組成下一屆政府,組成 “紅綠燈”執政聯盟(來源于其各自黨派代表色)。朔爾茨將出任新總理。
預計12月中旬,德國新政府正式宣誓就職。
朔爾茨表示,新一屆德國聯邦政府內閣將加強德國在全球經濟中地位,并帶領德國向更綠色、更數字方向發展。綠色化與數字化轉型是歐盟以及德國疫后復蘇計劃是二手吊車的工作重點,在一向激進的能源賽道,新政府的一舉一動受到萬眾矚目。
三大政黨在能源方面的觀點能否達成統一,或者換句話說,他們能不能坐到同一條板凳上?這還要從他們各自的立場說起。
夢回九月,默克爾所在的聯盟黨有史以來最低得票率24.1%位居第二,告別執政舞臺。
大選前,社民黨就放出話來,絕不與自己的老盟友聯盟黨再次合作。因此,雖然聯盟黨得票率為第二,但社民黨的候選人朔爾茨還是宣布,與綠黨和自由民主黨組成新政府。
當溫和遭遇激進
氣候與能源、科技是在聯合執政協議中被提及最多的產業。聯合執政協議希望德國于2045年實現碳中和目標;到2030年,德國八成電力將來自于可再生能源;在理想狀態下,于2030年前停用煤電;到2030年,確保全德至少有1500萬輛電動車上路。
別小看這幾句話,里面就隱藏了大矛盾。
社民黨和綠黨的能源變革理念,一個溫和,一個激進。
朔爾茨在競選時,打的是“默克爾的接班人”的名號,他本人低調務實,頗得人心。
到了綠黨這兒,氣氛就變得有些緊張了。在氣候環保方面,綠黨一向是激進的,其代表之一貝爾伯克主張在2030年淘汰煤電,這比前德國政府宣布2038年淘汰煤電的目標激進很多。果不其然,在綠黨上臺后,2030淘汰煤電直接寫進了協議。
綠黨的貝爾伯克還是“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項目最堅定的反對者之一。
據統計,2020年德國煤電貢獻的用電量仍占總量的25%。要在短短幾年里就實現煤電、核電完全替代,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雖然可以從法國買電,但買來的都是核電——想想前幾年大張旗鼓的退核,這種行為大概又會引發新一波民眾抗議。而默克爾最為看重的北溪2——一條由俄羅斯經波羅的海通向德國的天然氣管道——現在已經無限延期,原本就缺氣的德國,今年冬天也許不會太暖和。
在光伏領域,綠黨希望太陽能系統成為所有新建筑的“標準”,包括公共和商業建筑,以及通過在《建筑能源法》中錨定太陽能義務來進行大規模翻新,甚至在巴登符騰堡州通過了一項法律,要求自2022年5月起,新建筑強制安裝太陽能。在風電領域,其想法是通過提高海上風電法案中的目標來擴大其在北海和波羅的海的影響力,目標是到2035 年裝機容量達到 35 吉瓦。
德國新政府同意到2030年將德國的太陽能目標翻一番。
綠黨還在文件中提出,將到來的聯邦預算轉變為“氣候保護預算”,將額外增加 150 億歐元(180 億美元)的氣候保護投資。這顯然又會引發和自民黨的矛盾。
汽車巨頭曖昧,兩手應對矛盾政府
作為在歐盟內部力推清潔能源和綠色經濟轉型的發動機,德國在諸多領域中都與中國保持密切的貿易關系,尤其是汽車市場。
政策的變化勢必將影響車企的戰略部署,就像當年德國一直大力發展柴油車,但是2015年大眾“柴油門”事件后,柴油跌落神壇,純電動車開始崛起。
相關行業組織預計,到2030年,德國電動車的產量預計將從每年450萬輛增加到510萬輛,這也意味著,其中有一半是電氣化車型。德國仍將是歐洲主要的汽車生產國,實力不容小覷。
在這方面,矛盾再次產生:綠黨此前曾呼吁,德國應到2030年禁止生產和銷售內燃機汽車,汽車業完全轉向電動化。不過,社民黨和自民黨都不支持這一禁令。
而對于綠黨青睞的氫燃料領域,幾大巨頭的態度則顯得有點曖昧:
寶馬一直是氫燃料電池車的支持者,計劃2030年推出面向大眾市場的氫燃料車。
戴姆勒已經在前不久的cop26上作出逐步淘汰化石燃料汽車的承諾。過去30多年,戴姆勒一直在研發氫燃料電池技術,項目曾一度停止。但又有內部消息傳聞:一旦新的政策出臺,將繼續把精力放在氫燃料電池商用車的研發和銷售上。
大眾,雖然沒有大張旗鼓地表態,但其實讓旗下品牌奧迪早早就進行了氫燃料電池技術的研發,只是沒有大規模推廣商用。
如此看來,車企們對于新組成的政府,也都做了“兩手準備”。
車企的“兩面派”做法,代表了能源行業對新政府的某種態度。
如今德國的新政府,由于綠黨的加入增加了更多變數。德國這列能源快車,看似有了綠黨加持能更好地駛入快車道,實則可能是三方勢力爭奪方向盤,一旦發生沖突,后果不堪設想。
無論最終由誰掌管方向盤,三方必須在氣候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以及在數字安全和數字發展之間找到平衡點,這才是新政府的首要任務。
中德能源合作的前景
外交方面,社民黨和綠黨則是一個要保持關系,一個要強硬態度。
朔爾茨當年還是德國財長的時候,就一直與中國保持著密切的交流。再往前,追溯到朔爾茨在漢堡當市長時,漢堡和中國的很多城市還展開了合作項目。
今年6月份,朔爾茨明確表態“不會和中國脫鉤”。這表明,就算不在競選中提到中國,社民黨也不會過于強硬,傷害兩國的友好關系。
但到了將擔任德國外長的貝爾伯克這里,她則表示:上任后將采取與默克爾政府不同的外交政策,即以價值觀為導向,而非以商業為導向。在對華交往方面,她會采取更加強硬的立場,但也會輔以對話,實現兩者的相互結合。
倘若真由新的外長執行強硬外交政策,那么兩國之前的能源合作必然會受到影響。
如此看來,“紅綠燈”上臺,看似會讓德國的政治舞臺更加多姿多彩,實際上在各個領域都很難統一,能源理念更是有著巨大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