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伏行業策略
根據 CPIA 預測,2021年全球光伏裝機150-170GW,國內光伏裝機55-65GW。
預計2022年全球光伏裝機180-225GW,國內光伏裝機60-75GW。
“十四五”年均光伏新增70-90GW。
集中式光伏主要看供應鏈價格變化情況吊車,分布式項目在“整縣推進”政策支持下,有望快速發展,戶用光伏項目保持快速增長,有望再創歷史新高。
(一)硅料環節:供需緊張或延續至2022年
硅料供需緊張或延續至2022年,隨著硅料實際產能釋放,年內或逐步邊際寬松。
硅料供給:預計2021/2022年光伏級多晶硅年化有效產能為57/80萬噸。
根據有色金屬協會硅業分會數據,截至2021年初,太陽能級硅料的在產產能約56萬噸,其中海外產能近10萬噸,目前看2021年雖有產能投放但實際可以供給到市場中的產能較少。
根據各家硅料廠公告,通威2022年有效產能預計達到18萬噸,大全新能源新疆3.5萬噸將于2021底投產,亞洲硅業青海2022年有效產能將達5萬噸,根據硅料廠的實際運行情況,從產能投放到穩定產出較高比例的單晶料需要3-6個月的時間,因此預計2022年新增的硅料產出約為23萬噸,合計約80萬噸。
硅料需求:
預計2022年全球硅料需求64.8-81萬噸。
根據CPIA預計2022年全球光伏裝機180-225GW,按照1:1.2的容配比,對應組件需求216-270GW,對硅料的需求64.8-81萬噸,考慮到硅料庫存因素和硅料實際供需釋放節奏,預計硅料行業供需緊張格局延續至2022年。
硅料價格:
緊平衡格局下預計2022年硅料價格中樞將維持在150元/kg左右。雖然2022全年從終端需求來看,硅料全年供給緊平衡,但產業鏈內硅片環節產能大幅釋放,放大硅料供應短板,對硅料價格形成較強支撐。
(二)硅片環節:傳統廠商和新玩家同時擴張,行業競爭加劇
根據 PV Infolink,預計2021/2022年全球硅片產能為364/470GW,同比增長約47%/30%。硅片相對于硅料環節明顯過剩,硅片實際產能和開工率受硅料環節約束。
截至2020年底,全球硅片總產能約為247.4GW,產量約為167.7GW,其中,中國硅片企業產能約為240GW,占全球的97%,占據絕對領先地位,其中隆基、中環、晶科的硅片產能分別為85GW、55GW、20GW,占20家國內硅片企業總產能的60%以上。
根據相關數據,僅上機數控、京運通、雙良節能、高景太陽能、美科,五家跨界企業,2021 年公布的硅片建設計劃產能已超187GW,總投超460億元。
(三)電池片環節:關注下一代N型技術的量產時間節點
根據PV Infolink數據,預計2021/2022年電池片產能454/549GW,其中N型電池片產能分別為25/45GW。
光伏電池片技術從鋁背場BSF電池(1代,2017年以前)→PERC電池(2代二手吊車,2017年至今)→PERC+/TOPCon(2.5代)→HJT電池(3代)→HBC電池(4代,可能潛在方向)→鈣鈦礦疊層電池(5 代,可能潛在方向)。
隨著HJT、TOPCon技術的成熟,將復制PERC電池快速滲透的歷程,快速爆發、開啟下一代電池片技術生命周期。
當下Topcon技術最高實驗室轉換效率為2021年10月13日晶科能源公布的25.4%,HJT技術最高實驗室轉換效率為2021年10月28日隆基股份公布的26.30%。
(四)組件環節:預計2022年硅料價格回落,利好一體化組件企業盈利修復
根據PV Infolink預計,2021/2022年全球組件產能444/475GW,其中大尺寸組件(182、210)占比56%/70%。
2021年受硅料環節漲價影響,組件環節毛利率承壓,預計2022年硅料價格回落,利好一體化組件企業盈利,預計毛利率修復。
(五)逆變器環節:逆變器出口替代邏輯持續,組串和微型逆變器占比提升
逆變器出口邏輯延續:
國內逆變器企業海外的毛利率要顯著高于國內的毛利率,同時對比海內外企業逆變器出貨單價可以看出,國產品牌的逆變器售價要顯著低于國際品牌,其性價比相比于國際品牌存在顯著的優勢洛陽軸承廠家,出海是國內逆變器企業的共識。
中國逆變器企業通過價格策略迅速搶占市場洛陽軸承廠家,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9年國內企業海外出貨同增60%以上,海外市場份額(按GW)在55%,2020年提升至60%左右,2025年有望提升至70%以上。
組串式和微型逆變器占比提升:
隨著分布式光伏市場的快速增大及集中式光伏電站中組串式逆變器占比的增高,組串式逆變器在2018年的市場占比達到了60.4%。
集散式光伏逆變器相比集中式逆變器提升MPPT控制效果,且相比組串式逆變解決方案擁有較低的建造成本,市場份額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預計未來組串式逆變器和微型逆變器有較大市場提升空間。
二、風電行業策略
“十四五”期間風電行業有望保持年均40-50GW新增裝機需求。
風電有望進入“退補
行業爭相降本-刺激需求-行業競爭加劇-降本”的正向循環,進入高速成長期,疊加碳中和的國家戰略目標,陸上風電以及消納問題更容易得到解決的海上風電有望在“十四五”期間實現高速增長。
根據GWEC預測,2022-2025年中國風電新增裝機規模分別為37/40/42.5/45GW,其中海上風電新增裝機規模分別為4/4/5/5GW;
在我國海上風電方面,GWEC預計到2025/2030年國內海風累計裝機分別達到35.5/67.8GW,相較于2020年,我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的年均增速分別達到29%/21%。
風電行業中仍具有國產替代空間的軸承環節。
風電發電機用軸承包括:偏航軸承、變槳軸承、主軸軸承、變速箱軸承、發電機軸承。
軸承在發電機組中屬于核心零部件,特別是主軸承需要承擔整個風機的巨大震動沖擊,在海上風電機組中還需要具有防腐防潮功能,對壽命同樣存在要求,所以其技術復雜度較高,存在比較高的技術壁壘。
主軸承國內企業市占率低,國產替代率有待提高。
技術難度最高的主軸承市場呈現壟斷競爭格局,2019年國內企業只有洛軸(洛陽)和瓦軸(哈爾濱)分別占據了4%的市場,其余市場幾乎被SKF、舍弗勒、NTN、TIMKEN等跨國集團所壟斷。
制造環節 know-how 深。
軸承生產作為典型的制造業以實用為主,大量的技術專利是在企業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獲得的,需要大量的經驗積累和反復試驗,軸承環節的技術壁壘深厚。
可靠性帶來客戶粘性。
風電機組由于長時間運行、難維修的特點,對軸承的可靠性要求很高,對于軸承企業而言一旦進入整機廠商的供應鏈并且產品質量得到認可后客戶會產生一定的粘性,所以行業有比較堅實的客戶壁壘,新進入者需要經過比較長的認證時間,有很強的客戶粘性。
國產主軸承風起,國產替代空間大。
在進出口軸承單價對比上可知,國內對于風電軸承等高端軸承依舊存在比較嚴重的依賴,進口軸承溢價比較嚴重。國產小兆瓦主軸承的市占率不到30%,大兆瓦不足20%。
在風機降本和供應鏈安全的大趨勢下,主軸承國產化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目前瓦軸已經開發出1.5MW、2.0MW、3.0MW、5.0MW、6.0MW、7.0MW等系列風機配套軸承,瓦軸和洛軸是國產軸承的主要廠家。
三、報告總結
中長期看,在雙碳政策的目標下,新能源行業處于總體向上的周期內,預計2022年光伏裝機需求仍保持20%左右的高速增長,產業鏈內硅料硅片利潤向電池組件環節傾斜,但全年看硅料仍保持供需緊平衡狀態,行業 4 條主線有:
1)受益于硅料價格回落的一體化組件企業盈利修復邏輯:晶澳科技、隆基股份、天合光能;
2)可能受益于電池片或硅 料技術變革的相關環節:隆基股份、通威股份、愛旭股份;
3)延續出口并疊加儲能邏輯的逆變器環節:陽光電源、錦浪科技、固德威、德業股份;
4)格局穩定向好的輔材環節:福斯特、福萊特等。
四、風險提示
政策落地不及預期、光伏裝機不及預期、風電裝機不及預期、產業鏈價格波動超預期、行業競爭加劇、新技術替代風險
—————————————————————
請您關注,了解每日最新的行業分析報告!
報告屬于原作者,我們不做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