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是讓人們很反感的一種東西,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保險代理人制度的弊端所造成的結果。但是從現實的情況可以說明,人們對保險的誤解最終的來源是對銷售人員的誤解,并非對保險的誤解。歸根結底可以說是人們對保險推銷員的誤解。
如果有人說保險是騙子,而他們說的騙子是銷售人員誤導或者隱蔽產品的不利因素吊車公司,擴大產品的有利方面,在客戶沒有真正了解清楚產品的情況下后買了保險產品。因為接觸了保險,后來,客戶又從其他方面了解了其產品的特點及缺點,認為對自己沒有什么用處。最終的結論就是“保險是騙子”。
各行各業的人們,在生活中對保險的了解只停留在“強險”二字上面,對其他的可以說是知之甚少。大家都說的隔行如隔山,好多時候保險在有的時候用不著,關鍵的時候沒有。
悉數國內大大小小的保險公司,你會發現,每一家保險公司的控股股東都是一個世界五百強中數一數二的企業,甚至在中央企業名錄的前位置。
15年前,壽險是朝陽行業,是成長中的市場華電集團保險公司,蘊藏著無限的機會。中國保險業的國十條正式頒布,國十條橫空出世華電集團保險公司,保險業輝煌可期。
電力系統兩網兩建五大發電中我們最熟悉國家電網。全國14人口都需要用電來維持生活和生產,國家電網是每個人都很熟悉的中央企業。電力系資本進入保險業已經有很久遠的歷史。
國家電網及旗下子公司成立的英大壽險、英大財險,英大保險經紀公司。2005年由國家電網決定成立國家電網財產保險公司籌備組。2008年英大泰和財險、英大泰和人壽。成立英大人壽僅是國家電網進入保險行業“一藍子計劃”的開端,保險集團馬上會得到監管部門的批準。2010年國家電網出資設立國網英大集團,涵蓋了銀行、保險、證券、資產管理等金融方面。
南方電網及旗下子公司成立的鼎和財險。2005年南方電網成立星安保險經紀有限公司,第二年成立鼎和財險保險公司,注冊資本金5.8億元。南方電網將成為鼎和財險的絕對控股股東。
長江財險有6家股東,其中國電集團出資2.4億元,占比20%。2010年由中國國電集團公司聯合其他5家大中型國有企業共同發起設立長江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大唐集團旗下的北京大唐泰信保險經紀和公估公司;華電集團組建的專業保險經紀公司是華信保險經紀公司。
國電集團控股的瑞泰人壽保險,持股比例50%。
由華能集團組建發起設立的永誠財產保險,注冊資金21.78億元,華能集團為第一大股東,股東包含了五大發電集團,除華能集團外其發電集團持股比例8%。
由中建集團組建成立的中電建保險經紀有限公司,經營范圍為保險經紀、保險公估、風險咨詢三大板塊。
農業銀行控股的農銀人壽股份有限公司,將提供農村醫療保險、農民養老保險,此后,工、農、中、建、交五大銀行均已涉水保險業。工行旗下的工銀安盛人壽、建行的建信人壽、中行的中銀保險、交行的交銀康聯人壽。對于保險來說,來自銀行的渠道對保險公司至關重要,每家公司都成立了銀保專營業務渠道。
中糧集團,世界500強企業排名世界第398位,中糧集團與英國英杰華集團合資組建的中英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注冊資本金29.5億元。曾獲得中國財經風云榜“最佳外資保險公司獎”。
中國三桶油之一的中石化,注冊資本金1049億元,世界排名16位。陽光保險成立于2007年,國內七大保險集團之一吊車,中國世界五百強企業。國內三桶油之一的中石化,任何人都不會把陽光保險聯想在一起的企業。陽光保險的股東之一就是你想不到的中石化。
我國第一家系銀行保險公司-中法人壽保險有限責任公司,由中國郵政集團與法國國家人壽保險公司合資組建成立,持股比例50%。法國人壽有150年的發展歷史。中國郵政集團是中國唯一一家郵政運營企業,具有百年品牌美譽,擁有遍布全國的77000多個郵政網點,服務于全國14人民。
我國只有8家自保公司,且均由大型國企設立。自保公司繼續采用風險很低的投資策略,大部分投資資產通常都以固定收益和現金形式持有。其中,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自保公司設立最早,中國還有中遠海自保、中石油專屬財險、中國鐵路自保、粵電自保。
以及在香港設立的中海石油保險、中廣核保險、中石化保險公司。上海電氣香港設電氣自保,為中國第8家自保公司。
東莞本土企業嶺南園林股份、廣東錦龍發展公司聯合出資成立喜康人壽保險,注冊資本金20億元,其主要經營范圍是分紅型保險及萬能險。
大家熟知的寶能系,以寶能集團為中心的資本集團,其中深圳市寶能投資集團為核心。寶能系下的險企前海人壽。2012年成立時總資產僅為17.3億元,但到2015年末即實現了約90倍增長。從審計報告中發現,每年對前海人壽負債端貢獻最大的科目均為“保戶儲金及投資款”。主要以萬能險和其他投資型產品為主。以萬能險為代表的投資型險種極大地推動了前海人壽資產負債表的擴張,才得以在萬科股權之爭中取得競爭性的勝利。
產業資本和融資資本的結合,使得保險資金直接可以投資基礎設施。但是有些企業為了資本的積累,通過保險獲取的保費和利潤用于大肆擴張和投資,引起的監管部門的關注。
保險業深受社會資本的青睞。在經濟增長放緩的大環境下,不僅僅是國有大企業涉足保險行業,其他企業也想通過保險渠道獲取規模的保費收入來實現營業利潤大幅增長。
隨著人們的綜合理財意識持續提高,未來保險市場的拓展空間巨大。尤其近幾年是國家支持保險行業各項利好政策的不斷出出臺以及醫療體系制度的深化改革,保險業尤其是壽險將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