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9日電 在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的后官湖畔,一棟充滿設計感的建筑時常引來游人駐足觀看,它的整體造型宛如相依的山丘,白色的波浪流線仿佛躍動的音符中廣核風電論壇,讓人在追思“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之余,又添幾分浪漫活潑的遐想。
它就是中法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的永久會址,一座由法國建筑大師嵐明親自設計,融合法國浪漫文化和中國傳統風格于一體,展示中法生態示范城開放合作、綠色發展的武漢新地標。
中法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的永久會址外部圖。(圖片為中法生態城管委會提供)
蔡甸生態城,未來生活的暢想曲
中法兩國可持續發展示范項目——中法生態示范城,如今是武漢對外開放的一塊“金字招牌”。2014年3月,在中法兩國元首的共同見證下,中法生態示范城項目簽約落戶武漢市蔡甸區,規劃面積約39平方公里二手吊車,截至2021年1月,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80億元,用于基礎設施、生態管理和產業項目。
“我們的整體規劃設計由中法兩國專家團隊共同完成。”中法生態城管委會土地規劃和建設處處長馬王濤向記者介紹,生態城里實行的小街區、密路網等規劃設計既彰顯了法國元素,又體現了低碳環保的理念。“步行五至十分鐘就能到達交通站點或地鐵站,可以不用開車,出行十分方便。”
武漢蔡甸后官湖航拍圖。(圖片為中法生態城管委會提供)
建設生態宜居之城是中法生態示范城“十四五”規劃里的中心任務之一。在中法生態城管委會產業發展和招商處負責人葉火杰看來中廣核風電論壇,綠色建設與惠民工程密不可分,規劃管理團隊學習法國及歐洲在生態治理、節能減排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先進理念,建設低碳市政服務體系,發展綠色產業,推進綠色建設,打造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樣板間”。“我們規劃要求職住比達到60%,市民在家門口就能工作,減少工作生活開支,既綠色又惠民。”葉火杰如是說。
“中法生態城的建設具有獨特的產業優勢和區位優勢,既可以推進生態環保節能技術合作,又能促進雙方在文化、旅游等領域的交流。”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曾盈盈評價說,“在紛繁復雜的全球氣候治理新形勢下,如何在引進可持續投資和減排技術等方面探索中法合作的新模式,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方案和智慧吊車出租,是中法生態城需要思考的未來課題。”
武漢蔡甸什湖生態治理效果圖。(圖片為中法生態城管委會提供)
《中法武漢生態示范城十年發展行動綱要(2018-2027年)》顯示,2021至2025年,生態城城市建設用地規模將達到12.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規模將達到12萬人,提供就業崗位6萬個;至2027年,中法生態城各項建設進一步完善,實現中法合作之城、低碳示范之城、產業創新之城和生態宜居之城的規劃目標。
風力發電機,潛力無限的方向盤
“我從未想過中國竟然擁有如此先進的科技水平!”奧德·特洛,一名凡爾賽大學歐洲與國際文化專業大一學生在參觀完位于巴黎拉德芳斯中央商務區的中廣核歐能公司總部之后感嘆道,“我在學習中文,希望以后也能有機會進入中國企業工作。”
2020年12月31日,中廣核歐能公司舉辦了一場名為“風中圓舞曲”(Waltz in the wind)的開放日活動,作為活動的一部分,中央控制中心負責人讓-巴蒂斯特·布勒班為來自凡爾賽大學的參觀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新能源知識課”,通過近距離的接觸,讓大家了解了以科技創新為依托的智能化風場管理模式。
2020年,中廣核歐能公司新能源項目上網電量超過50億千瓦時,其中風電項目擁有750臺風機,創造的綠色能源相當于植樹面積1.3萬公頃,惠及200萬個歐洲家庭。
法國沙爾蒙蘇巴比斯風場。(圖片為中廣核歐能公司提供)
其中,法國沙爾蒙蘇巴比斯風場屬于歐洲典型特點的分布式風電項目,現運行風機6臺,總裝機容量12000千瓦,于2010年5月投運,可為當地7500戶家庭供電。
如今,隨著國際社會對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的重視程度逐漸加深,能量豐富、分布廣泛的風力發電場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
2020年10月,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任育之在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上說,今年1月至8月,我國風電新增并網容量超過1000萬千瓦,總裝機超過2.2億千瓦,穩居全球第一。
中法氣候合作,一份承諾,兩方堅守
應對氣候變化、降低碳排放,是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也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與此同時,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已成為中法高級別戰略對話等不可或缺的重點議題。在中法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框架下,兩國建立了應對氣候變化伙伴關系,取得了重要合作成果。
2007年11月,中法兩國發表了關于應對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2015年11月,兩國領導人在北京發表了《中法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共推氣候變化多元應對進程;同年12月召開的巴黎氣候大會上,中法兩國與國際社會攜手努力,就應對氣候變化問題達成標志性的《巴黎協定》,中國始終是該協定的堅定支持和參與者。
法國前總理、展望與創新基金會主席讓-皮埃爾·拉法蘭在某次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法中兩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方面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是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歐洲應當重視和延續與中國的合作。
2018年1月,兩國元首共同決定啟動“中法環境年”。同年10月成功發射的中法海洋衛星,對提高全球在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方面的行動效率和全球海洋環境監測、防災減災、高水平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文字記者:張健、潘志偉、尚栩;視頻記者:潘志偉、季曉莊;剪輯:張健、王玉玨;編輯:楊駿、魯豫)
新華社國際部制作
新華社國際傳播融合平臺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