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庫布其沙漠深處寒意正濃,但蒙西基地庫布其20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的建設現場卻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連綿起伏的沙丘中,一臺臺推土機正開足馬力推沙填坑、平地夯基,等來年光伏板架設起來,這片漫漫黃沙有望變身“藍色硅谷”。
在碳達峰、碳中和戰略愿景下,我國提出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加快規劃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的發展目標。其中,內蒙古作為風光資源大省,也在加快能源結構的綠色轉型,“十四五”期間提出實施新能源倍增計劃二手吊車,到2025年,全區新能源裝機占比將超過50%風電滑環結構,成為全區電力的主體能源。
在此背景下,國家第一批裝機容量約1億千瓦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正有序開工。近日,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開工建設的庫布其20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正是其中之一,由億利潔能聯合三峽能源、鄂爾多斯市和杭錦旗國資平臺共同投資建設。
庫布其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60%以上是流動沙丘,在大風作用下,一夜間黃沙就能刮到京津冀地區。同時,庫布其沙漠擁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年均日照時數超過3180個小時,發展光伏產業得天獨厚。
億利光伏事業集團總裁張永春介紹,庫布其20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總投資近120億元,規劃用地規模10萬畝,將建成由446萬塊光伏板組成的“藍色海洋”,計劃2023年底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年平均上網電量將達41億度,年減排二氧化碳超340萬噸。
記者看到,該項目全部采用雙面雙玻光伏板和跟蹤式支架,同時吸收太陽直射光和地面反射光,實時跟蹤太陽位置自動調整方向,有效提高發電量;另一特色是將發電和治沙相結合,項目區種植喬、灌和草本植物防風固沙,板下種植楊柴、花棒等優質牧草,板間可養殖雞鴨,實現對荒漠的立體生態修復。
“沙漠變綠洲,綠洲產綠電,黃沙變黃金。”內蒙古能源局副局長張斌表示,庫布其光伏治沙項目不僅是光伏產業先進技術的應用探索,更是一項集光電草木為一體的太陽能復合生態工程,有利于探索實踐清潔能源減碳和生態系統固碳的“雙向碳中和”模式。
作為風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內蒙古的風電項目也在加速落地。內蒙古大唐托克托200萬千瓦新能源外送項目近日在呼和浩特市開工。
“該項目是國家第一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之一,由內蒙古大唐國際托克托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大唐托電’)開工建設,包括170萬千瓦風電及30萬千瓦光伏,總投資約120億元,計劃2023年建成。”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彭勇介紹,該項目建成后,每年可生產綠電50億千瓦時以上,節約標煤超過17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過400萬噸。
記者了解到,大唐托電總裝機672萬千瓦,年供電量達300多億千瓦時,是世界在役最大火力發電廠,每年向京津唐電網的送電量約占北京地區社會總用電量的30%。不過,“十四五”期間,京津唐電網將一直處于缺電狀態,其中2023年電力缺額為602萬千瓦,2025年電力缺額為1265萬千瓦。
大唐托克托200萬千瓦新能源外送項目的建設風電滑環結構,將有效補足這一缺口。依托周邊地區豐富的風光資源,該項目的選址條件得天獨厚,4個風電場中有2個年均利用小時數超過2900小時,2個年均利用小時數超過2400小時,光伏電廠的年均利用小時數在1500小時以上。項目建成后,每年可新增綠電約50億千瓦時,將有效填補京津唐電網缺口。
眼下,大唐托電正加快火電靈活性改造,為新能源消納騰出充足空間。“為配合新能源項目建設,公司制定了10臺煤機的靈活性改造計劃二手吊車,改造后煤機最小技術出力能夠達到20%額定容量,將陸續為新能源外送釋放充足的調峰空間,能夠增加可消納的新能源裝機規模約100萬千瓦。屆時,在完全不占用系統調節能力條件下,能夠送出并消納200萬千瓦風電和光伏。”彭勇說。
未來,隨著新能源機組裝機的持續增長,煤電機組將逐步由電量性電源向調節性電源轉變,托電外送通道中綠電比例將達到10%至13%,整體利用小時數可提高600小時以上,有效提高外送通道的利用率。
業內認為,在電力市場深化改革背景下,新能源建設正成為火電企業發展的主攻方向,作為火電行業的“龍頭”,此次大唐托電布局新能源項目的風向標意義明顯,將推動中國以火力發電為主加速向多能互補、綠色綜合能源結構轉型升級,推動電力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局長王金豹表示,本項目投產后,區內綠色電力將與火電打捆輸送至京津唐電網負荷中心,保障首都北京安全穩定用電,有效實現區內清潔能源在更大范圍的優化配置,并為存量火電送出通道利用率提升以及新能源規模化、集中化、基地化開發模式探索寶貴經驗。
隨著國家第一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的落地,以內蒙古為代表的傳統能源大省正逐步擺脫“一煤獨大”的依賴局面,充分利用風光資源優勢轉向新能源發電,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穩步助力踐行“雙碳”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