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新華社主管主辦報刊《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在中國東方電氣集團(下稱“東方電氣”)采訪時了解到,今年該公司新增煤電裝備訂單占比已不足25%,可再生能源與新興成長產業訂單占比則上升至40%以上。東方電氣市場部部長王軍告訴記者,東方電氣適應新的能源發展形勢,正在打造“六電并舉、五業協同”的產業發展格局,未來可再生能源上升趨勢還將延續。
作為我國最大能源裝備制造商之一,東方電氣的訂單結構變化恰好反映出我國能源結構已實現從“一煤獨大”到清潔綠色的巨大轉變。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吊車出租,煤炭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已從此前維持了近30年的70%歷史性地降至60%以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升至14.3%。今年前三個季度,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穩步擴大、利用水平顯著提高。
截至2019年9月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7.64億千瓦,同比增長8.2%。此外,前三季度新增發電裝機6455萬千瓦中,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新增裝機的56%。
在市場倒逼和政策引導的雙重作用下,能源裝備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持續推進,行業企業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加速提升、內生發展動力不斷增強,新舊動能轉換正在實現。
始建于1966年的東方電氣集團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曾是“一煤獨大”時代的代表,20世紀80年代憑借自主研發的300兆瓦汽輪機躋身大型火電汽輪機制造企業行列。“十一五”期間,東方汽輪機就已形成火電、核電、氣電、風電、太陽能等“多電并舉”的產業格局;“十三五”以來,更是致力于優煤電、強核電、精氣電,加速推動工業透平、電站服務、新材料三個成長產業成為新的增長點,占比從“十二五”末的23%增長至目前的45%左右,基本彌補了傳統煤電下滑的缺口,成為公司轉型升級的重要載體。
“過去十年,國家能源結構發生巨大變化,每個階段,國家對能源裝備制造的需求都在調整。從最初重‘量’到后期重‘質’,能源產業不斷實現轉型升級,能源裝備制造業面臨更高要求。”東方汽輪機總經理助理趙世全告訴記者,不僅要提質提效,還要節能降耗、綠色環保。“市場進步很快,幾年前的產品如今根本賣不出去了,需要不停優化改進,且其他制造企業也在不斷進步,這也逼迫我們必須創新。”
三個月前,東方汽輪機啟動了國內首臺自主研發F級50兆瓦重型燃氣輪機的空負荷試車,整機點火試驗一次成功。目前,項目進入帶負荷運行試驗。根據計劃,該項目將在2020年完成優化設計和完善驗證任務,2021年投入試驗電站運行。
趙世全介紹,隨著能源結構調整,天然氣發電比例逐漸增大,天然氣發電主設備燃氣輪機高溫部件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不僅解決了關鍵技術被“卡脖子”的問題,還可讓價格下降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
在自主創新的助力下,東方電氣正在清潔能源領域謀求更大發展空間。東方電氣的另一家子企業東方電氣風電有限公司近年來先后自主研制了4兆瓦陸上直驅風力發電機組、10兆瓦海上風電機組等,憑借技術優勢占領市場先機。尤其是后者,引領中國海上風電進入“兩位數時代”,單機容量中國最大、葉輪直徑最大,可有效降低海上風電度電成本。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今年發布的關于完善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自2021年1月1日開始,新核準的陸上風電項目全面實現平價上網,國家不再補貼。第一批光伏平價上網項目將在2020年底相繼并網發電。在東方電氣風電有限公司董事長賀建華看來,平價上網一定是大勢所趨,“只有平價了才有競爭力”。
當前全球能源裝備市場處于下行期,國內外廠商的日子都不好過,但東方電氣卻是一年一個樣:2016年業績虧損,2017年扭虧脫困,2018年強勁增長,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增長超80%,2019年集團公司訂單和利潤繼續逆勢增長。東方電氣不斷加快結構調整步伐、著力自主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成為企業實現“三年大變樣”的關鍵之舉。
(記者 楊迪 蕭永航 黃可欣 成都報道)
延展閱讀
綠色產業鏈激發傳統制造業內生動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綠色發展已成為我國經濟運行中的主旋律。東方電氣的案例,生動體現了綠色發展理念凝聚起能源產業上下游的共識,激發出企業澎湃的內生動能。
近年來,我國推進能源生產與消費變革向縱深發展,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明顯加快,用能結構實現歷史性轉變。
事實上,隨著《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關于發展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接連出臺,結構優化升級已成為能源發展的重點。截至2019年9月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7.64億千瓦,同比增長8.2%。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也紛紛出臺能源發展方案東方電氣風電有限公司總經理,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為發展重點。日前召開的2020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明確要求優布局、盯重點,切實抓好清潔能源發展和消納……一系列舉措,無不催生出新需求、新產品,釋放出能源裝備行業加速升級的信號。
企業是感受市場水溫的“鴨先知”東方電氣風電有限公司總經理,也是落實能源安全新戰略的責任主體。東方電氣的實踐讓人們欣喜地看到,在能源行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裝備制造企業實力不斷增強,關鍵技術基本國產化,一大批先進裝備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特別是依靠自主創新,企業在大型高效清潔煤電、大型水輪機組、F級重型燃氣輪機、大型風電設備、氫燃料電池等領域實現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三年時間里實現了從虧損到強勁增長的跨越,成為行業的“領軍者”、國民經濟的“穩定器”。在全球能源裝備市場下行、我國宏觀經濟形勢嚴峻復雜的特殊時期,這一成績實屬不易。
東方電氣的變化不是個例,這樣的企業也不止一家,其經驗告訴我們:只要堅持市場導向,堅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動搖吊車,傳統制造業也能依托強大的國內市場煥發生機和活力。當前,盡管不少企業正在穿越改革的“深水區”,但勇于改革創新的企業一定能看到海面上的桅桿。唯有改革創新,才是企業發展的活力源泉。(記者 楊迪黃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