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國家863計劃“超大型海上風電機組設計技術研究”項目通過驗收
近期,“十二五”國家863計劃先進能源技術領域主題項目“超大型海上風電機組設計技術研究”驗收會在北京召開。項目驗收專家組聽取了項目首席專家做的項目進展情況報告,審閱了有關資料,并進行了質詢答疑。
超大型海上風電機組設計技術研究項目于2012年正式立項,由江蘇金風科技有限公司、國電聯合動力技術有限公司、華銳風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擔,項目主要研究適用于中國海上的超大型海上風電機組的整機設計方案以及風電機組發電機、葉片等關鍵零部件設計方案。
經過三年的科技攻關,采用直驅永磁技術完成了10MW海上風電機組整機總體設計方案;采用直驅超導技術完成了12MW海上風電機組整機總體設計方案;采用增速轉動技術完成了10MW海上風電機組整機總體設計方案。項目跟蹤國際大型海上風電前沿技術項目密切跟蹤國際大型海上風電前沿技術,對三種技術路線進行了有益探索,為我國大型海上風電技術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必要支撐。
經過認真審核及充分討論,專家組一致認為,該項目完成了立項通知規定的研究內容及考核指標,一致同意通過項目驗收。
湘電風能平海灣海上風電場一期項目提前65天完成年發電任務
福建平海灣風電場自2016年1月26日首臺機組并網發電以來,累計發電量達到了2.86億千瓦時,2016年并網5個月發電量1.12億千瓦時,提前38天完成年發電量目標,2017年現已累計發電量1.74億千瓦時,提前65天完成發電量目標,預計全年發電量將達到2.2億。
湘電風能平海灣海上風電場項目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平海灣海域,場區西鄰埭頭半島,東臨南日島,中心距離平海鎮約12km明陽風電`,距岸線約8.3~10.1km,水深10~15m,總裝機50MW,共安裝10臺XE128-5000機組,輪轂中心高度90米。是國內首個自主研發的商用海上風電項目,項目首臺機組并網時間為2016年1月26日,全部機組并網時間為2016年7月24日,先后經歷了多次正面臺風登陸,已經累計安全運行641天。
平海灣海上風電項目團隊以客戶需求為出發點,克服暈船,風浪,顛簸的不適、夏季高溫肆虐、春季梅雨綿綿、冬季持續低溫等一系列復雜作業情況,始終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客戶導向,綜合治理”的工作方針,以“度電必爭”的工作態度,精心調度,積極采取各項有效措施保證客戶電量收入,并維護風機可靠安全高效運行。客戶對湘電產品優秀的性能和湘電人優質、高效的服務能力、客戶導向創造價值的服務理念給予了充分肯定。
全國首艘自航式海上風電安裝船在武漢開建
10月30日,記者從武漢船用機械有限公司獲悉,該公司已啟動制造國內首艘自航式海上風電安裝船,也是全球自航式海上風電安裝平臺中噸位最大的船。據了解,近年來我國海上風電項目迎來高速發展期,對海上風電設備需求旺盛。
近日,武漢船機1200噸自航自升式海上風電多功能安裝平臺建造合同的成功簽約,標志著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也將成為我國海上風電設備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目前,海上風電正成為國際資金追逐的投資熱點,相比陸上風電,海上風電有著更大的風能儲量和風能質量,隨著技術的成熟及規模效應的顯現,海上風電可能擁有更大的成本下降空間以及發展空間。
此次,武漢船機啟動制造的自航式海上風電安裝船,與之前的海上風機安裝船舶相比,自航自升式安裝船可以一次性運載更多的風機,減少了對本地港口的依賴,能夠實現在相對惡劣的天氣海況較快完成安裝作業,這艘自航式風電安裝船的航速最高為7節,并配備1200噸主鉤,節省了打樁時間和成本。
2016年中國海上風電同比新增裝機量達64%,推動中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規模至世界的第三位。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海上風電設備容量達到190.8萬千瓦,是去年同期的3.3倍。按照我國現有的海上風電項目規劃,未來4年海上風電機組裝機容量復合增長率不會低于30%,到2020年,中國將超額完成原定5GW的海上風電累計并網目標,海上風電發展空間巨大。
還是那么低!比利時最后三個規劃海上風場電價敲定
比利時政府于10月27日與開發商達成一致,同意北海區域三座海上風電場享受79歐/MWh的電價,分別是Northwester 2、Seastar 和Mermaid。
比利時政府有關人士認為,與去年四座風場批準的138歐/MWh的電價相比,這次批復的電價幾乎腰斬,再一次證明了歐洲北海海上風電成本在過去18個月連續大幅下降的事實。
本次電價的模式與英國執行的CfD的差價合同模式類似(請見本訂閱號英國市場專題【市場】引領全球海上風電市場--英國海上風電系列之一:現狀與政策),開發商在市場上賣電,政府則補貼和批復電價之間的差額明陽風電`,但和英國政府及其它西歐國家不同的是,該電價是開發商和政府聯合評估風場全生命周期的度電成本,經談判達成一致的結果,并沒有開展風電場開發權和電價的競標工作。
根據比利時財政部公開資料顯示,這三座海上風場合計裝機容量716MW,屬于比利時在北海規劃的9座海上風電場(總容量2.2GW)一部分。其中Northwester 2為224MW、Seastar為246MW、Mermaid為246MW。三座風場將陸續于2018年至2020年之間開建。
比利時政府2015年的可再生能源消耗只占總能源消耗的7.9%,距離2020年13%的目標還差5.1個百分點,這批海上風電的建設將有助于比利時政府完成2020年可再生能源的發電目標。
國電電力寧夏新能源首批創新工作室掛牌運行
10月24日,國電電力寧夏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兩個“創新工作室”分別在牛首山和石板泉兩個風電場正式掛牌。該工作室的成立搭建起了青年員工創新創效平臺。
作為首批試點創新工作室的牛首山和石板泉兩個風電場,是寧夏新能源公司人才培養基地,培養出了許多優秀的技能人才。該創新工作室將由高技能人才、勞模、技術能手帶領一線技能人才組成技術骨干團隊,開展創新工作。
寧夏新能源為創新工作室下達了“硬指標”:每兩年至少有1-2項創新成果獲得相關認定,并取得一定經濟效益;每年完成攻關項目不少于2項,提出合理化建議不少于8項;每年開展技術交流活動不少于20學時……同時規定對活動流于形式、規章制度欠缺、成效不明顯的創新工作室,將取消其稱號。據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樣的嚴要求,是為了確保創新工作室團隊活力,促進創新團隊圍繞崗位、企業、行業技術難題和薄弱環節早出成果、出好成果。同時,該公司下發了創新工作室考核細則,對于創新成果取得一定經濟效益和獲得相關認定,并得到上級單位獎勵的,進行二次獎勵;對創新工作室活動開展過程中涌現出的先進集體和個人,也將優先推薦評優評先。除此之外,該公司還將每年對工作室實施考核,對于先進予以表彰,存在問題的下發整改通報,整改不及時的,給予責任人考核。
多年來,寧夏新能源始終高度重視創新創效工作吊車公司,早在第一個風場出質保時就注重加強人才培養,開展“導師帶徒”活動,組織高技能人才進行技術傳幫帶,著力培養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吊車公司,并在防“鳥害”導致線路跳閘和風機變頻器故障處理等創新工作上都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為成立創新工作室奠定了創新創效基礎。
龍源寧夏公司獲跨區域外送交易電量1159.6萬千瓦時
10月份,龍源寧夏公司組織人員科學測算發電成本,合理制定競價策略,積極開展跨區跨省外送電交易,為公司競得11月份跨區外送山東電量1159.6萬千瓦時,可等效增加機組利用小時16小時。
今年以來,寧夏地區棄風限電問題雖然基本得到緩解,但季節性限電因素依然嚴峻,由于供熱期保障火電供熱機組優先發電、優先調度,新能源限電形勢將不斷加劇。為確保四季度多發電,減少限電損失,圓滿完成年度發電任務,龍源寧夏公司提前謀劃,主動作為,全力爭取市場交易電量,為實現電網優先調度創造了有利條件。
北京京能新能源公司靈武風電場組織開展風機高空緊急逃生培訓
為深入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有效遏制安全事故的發生,切實保障人身安全,2017年10月27日,靈武風電場組織全體員工開展了風機高空緊急逃生培訓。
本次培訓分為理論知識講解和實際模擬演練兩部分,內容涵蓋逃生裝置的正確使用、風機高空緊急逃生及高空救援等方面。培訓中,講師詳細講解了風機作業時發生緊急事件時的應急處理方法、營救傷員和逃生等知識。隨后,參訓人員結合工作中實際情況和學習的內容,進行了高空緊急逃生、高空應急救援的模擬演練,演練過程緊張而有序,達到了預期效果。
通過培訓,大家熟練掌握了風機高空逃生裝置的使用方法,提高了處理風機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和安全防護能力,有效促進了風電場應急管理水平,進一步夯實了安全管理基礎。
明陽風電設備遠程運維服務項目入選國家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
工信部2017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已公示完畢,廣東中山市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風電設備遠程運維服務項目入選。今年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共有98家,其中廣東10家(含深圳3家)。
中山市入選的是明陽集團風電設備遠程運維服務項目,該項目通過大數據平臺獲取每臺風機的實時運行狀況,結合外部環境對200多萬個采集點80G/天的海量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從生產設計、供應鏈、生產制造、測試驗證、運維服務等五方面,實現資源、技術共享,提高維護水平、設備可靠性和備品備件流通率,優化風場問題解決機制和企業的管理模式,最大程度改善了風電的不可控性,提高整體風機發電量,同時大大降低了運營成本。
據市經信局介紹,明陽公司項目成功入選,填補了中山市國家級的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空白,中山市實施智能制造2025規劃又向前邁進了一步,后續將進一步推進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工作。
甘肅東部限電區 為什么這座風場利用小時數超出平均水平39%?
即使是限電嚴重的“三北”地區,由于優質風資源的“誘惑”,更多的風電開發者在棄風區域探尋風電盈利的途徑和新商業模式。事實上,“三北”地區風電再開發以及在役機組技術改進已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市場現象。
現象的本質在于,開發者要在這些地區獲取更多的發電量。但由于限電棄風導致的投資收益困境,有些開發者不惜以犧牲機組性能為代價換取收益上的平衡,有些甚至認為限電地區的機組采購越便宜越好,性能不再重要,這樣一個錯誤的認識和做法會把一個項目的前景葬送到這一點上。
機會總是偏愛有洞察力的人!來自甘肅東部限電區域風電場的案例在提醒我們,處于限電風險情景下的風電場,在有限的發電時間窗口內機組的性能可靠性顯得更為重要。在風電場有限的送出窗口期,別人的風電場因為機組較差的性能和可靠性被動地出讓發電權,而你的風電場由于可靠的高發電性能在這樣的機會窗口盡情地享受發電機會。
據甘肅電力調度中心2017年9月10日編制的《新能源調度運行情況通報》顯示,2017年1月至8月,甘肅東部區域21座風電場平均利用小時數為916小時,而雍和柏林風電場平均利用小時數為1278小時,超出21座風電場利用小時數平均水平39%。
另據《通報》顯示,1月至8月,甘肅電網風電受阻電量 63.8億千瓦時,棄風率 34.1%。在這樣的棄風情景中,雍和柏林風電場的高利用小時數自有清晰的邏輯,正如熟悉情況的當地資深專家所說,電網限電是很糟糕的事情,但求解的重要途徑就是期望機組在可向電網送出的時段內一門心思多發電量,“無論是電網給定的額度,還是自行交易的電量,都需要機組來實現的,簡單來說就是機組的性能可靠性是雍和柏林風電場高利用小時數的決定性因素。”
公開數據顯示,雍和柏林風電場安裝46臺遠景EN-110/2.2智能風機,裝機容量101.2MW,2016年10月并網。2017年1月至9月,EN-110/2.2智能風機的可靠性整體表現比較好, 平均故障間隔時間(MTBT)超過3000小時,也就是說,因為故障導致的停機平均1年不超過3次,但這只是接近遠景陸上智能風機可靠性平均水平的數據,隨著運維優化和機組運行的自適應環境調整,其可靠性數據仍有較大幅度提升的空間。
甘肅新能源發電交易雙創新高
10月16日,甘肅新能源發電出力、發電量創歷史新高,新能源發電出力首次突破800萬千瓦大關,達832.6萬千瓦,新能源日發電量1.506億千瓦時。據統計,新能源發電出力占當時用電負荷的71.91%,占發電出力的45.19%。同時,甘肅清潔能源發電出力達1456.7萬千瓦,占當時用電負荷的125.82%,占發電出力的79.06%。
據了解,為實現甘肅省政府及國家電網公司2017年甘肅新能源發電“雙升雙降”的目標,甘肅電力調度控制中心在確保電網安全的前提下,優化省內火電開機方式,開展水火風光聯合優化調度,在10月份水電大發、新能源消納特別困難的情況下,加強與各新能源企業的溝通,依據新能源短期及超短期理論功率預測,在預測新能源省內消納受限時,積極與國網調度控制中心、國網調控西北分中心及西北各兄弟省調的溝通協調,重復利用華東、華中及西北各省電網的可調整能力,積極開展西北區域跨省主控區置換、富余新能源跨區日前及日內現貨交易,增加甘肅新能源消納能力,降低甘肅新能源棄風棄光電量。
10月16日,甘肅新能源發電出力最大達832.6萬千瓦,跨省置換及跨區現貨交易電力達536.8萬千瓦,占當時新能源發電出力的64.47%。其中,跨省置換送陜西、青海電力190萬千瓦,占當時新能源發電出力的22.82%;現貨交易送江蘇、浙江、上海、河南電力346.8萬千瓦,占新能源發電出力的41.62%。
當日通過日前、日內跨區現貨交易消納新能源電量5897.85萬千瓦時,西北區域跨省主控區置換外送消納新能源電量2223.75萬千瓦時,總計通過跨區、跨省支援甘肅新能源多發電量8121.6萬千瓦時,占新能源發電量的53.93%。當日甘肅清潔能源發電量30374萬千瓦時,占日用電量的105.03%,占日總發電量的76.49%。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