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項目簡介
1.1項目背景
1.1.1項目簡介
目前風力發電用葉片大多使用玻纖復合材料。隨著發電單機功率的增大,要求葉片長度不斷增加,玻纖復合材料將難于滿足葉片尺寸加大對剛性的要求,由于碳纖維復合葉片剛度是玻纖復合葉片的2到3倍,能夠滿足大功率風機對葉片性能的要求,因此是未來大功率風機部件的發展趨勢。
1.1.2市場前景
項目來源于市場急需在各類新能源中,風力發電是技術相對成熟、最具大規模商業開發條件、成本相對較低的一種,受到各國的普遍重視,裝機容量快速增長。
風電市場正逐步步入高速的增長期,中材葉片自身研發能力強、技術先進,為充分把握市場,亟待擴大產能,以適應市場需要,占領市場先機。
隨著現代風電技術的發展與日趨成熟,風力發電機組的技術沿著增大單機容量、減輕單位千瓦重量、提高轉換效率的方向發展。上世紀80年代早期到中期,典型的風電機組單機容量僅20~60KW;到90年代末,風電機組單機容量已經達到2.5MW;目前已達3.5MW以上,世界平均單機容量為1MW,最大單機容量為5MW,即將開發出10MW的風電機組。
葉片是風力機的關鍵部件之一大型風力發電機組,涉及氣動、復合材料結構、工藝等領域。葉片的長度和風機的功率成正比,風機功率越大,葉片越長。目前商業化風力發電所用的電機容量一般為1.5~2.0MW,與之配套的復合材料葉片長度大約32~40米,重6~8t。現今世界上最大5MW的風力發電機的葉片長61.5米,單片葉片的重量接近18t,旋轉直徑可達126.3米。根據國外有關資料報道,當風力機超過3MW、葉片長度超過40米時,在葉片制造時采用碳纖維復合材料已成為必須的選擇。事實上,當葉片超過一定尺寸后,碳纖維葉片的成本反而比玻纖葉片便宜,因為材料用量、勞動力、運輸和安裝等成本都大大降低了。
據統計,2008~2010年世界風能發電領域共使用了約1.7萬噸碳纖維復合材料。2009年全球新增了15萬MW風力發電機組,預計到2020年,全球風力發電機組將增長10倍,使用碳纖維復合材料葉片的超大功率的發電機組將是未來發展的主流,這將極大的帶動碳纖維復合材料產業的發展。
我國可開發利用的風能資源有10億千瓦,其中陸地2.5億千瓦,現在僅開發了不到0.2%,國家規劃到2020年,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3000萬千瓦,其中東北及內蒙古地區將完成2000萬千瓦.市場發展空間巨大。國家發改委制定的風電發展目標是:2010年建成5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2020年建成30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完成2020年的發展目標,需新增大量的大功率風力發電機,對碳纖維復合材料的需求將大幅增加,備受關注的風能產業市場迎來蓬勃發展的可貴機遇,并有望成為世界最大的風電市場。吉林省白城市規劃容量1600萬千瓦,市場前景廣闊。
1.1.3技術分析
技術來源:天津東汽風電葉片工程公司,世界著名的風機企業維斯塔斯、西班牙Gamesa、丹麥LM葉片公司。原料:吉林碳纖維產業基地生產的碳纖維、其它復合材料國內市場采購。
1.1.4項目建設的有利條件
(1)政策條件
我國政府將風力發電作為改善能源結構、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安全問題的主要替代能源技術之一,給予了有力的扶持,先后制定了風電設備國產化相關政策,確定了中長期風電裝機容量發展目標,并輔以“風電特許權招標”等措施,推動技術創新、市場培育和產業化發展。
我國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提出要“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吊車出租,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建設智慧能源系統,優化電力生產和輸送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納和存儲能力,提升向邊遠地區輸配電能力。”
在中國的風電項目實踐中吊車出租,政府采用特許權的方式,從2003年至今前后進行了數次風電特許權招標。風電特許權招標原則中技術、國產化率等指標有所加強,風電政策已由過去的注重發電轉向了注重扶持中國企業風電設備制造。
(2)產業優勢
全球的風能蘊量巨大,約為2740000000mw,其中可利用的風能為2×107MW,比地球上可開發利用的水能總量還要大10倍。
據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估算,全國風功率密度為100w/m2,風能資源總儲量約32.3億KW。據估計,可開發和利用的陸地上風能儲量有2.53億KW(依據陸地上離地10m高度資料計算),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及附近島嶼、新疆、內蒙古和甘肅走廊、東北、西北、華北和青藏高原等部分地區,每年風速在3m/s以上的時間近4000小時左右,一些地區年平均風速可達7m/s以上,具有很大的開發利用價值。
(3)交通優勢
吉林經濟技術開發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運輸便利,有利于設備、原材料和產品的運輸。地處東北交通主干線的樞紐。東北地區鐵路主干線長圖鐵路貫區而過,區內有九站和新九站兩個鐵路中間站,設有日編解作業量4000輛的鐵路編組站,區內吉林化纖、燃料乙醇、中糧米業(吉林)公司、增益供應鏈(吉林)公司、鑫海實業等數家企業擁有企業鐵路專用線,總長度25公里,鐵路運輸十分方便;開發區距省會城市長春僅85公里,東北高速公路網主干線長琿高速公路在開發區設有出口;距長春龍嘉國際機場僅有60公里,空中交通十分方便;規劃建設之中的松花江吉林港也選址在吉林經開區內;2016年末區內高鐵雙吉站正式投入運營。“公、鐵、空、水”四位一體的交通網絡已然形成。工業區在產業規劃上以新材料、化工等為發展方向、協調發展,上下游一體化,資源配置合理,具有很強的投資優勢,實施需要的外部條件,同時能源成本低廉,因此項目選址合理可行。
(4)人才優勢
吉林市政府推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一個意見、六個辦法”,以人才新政全力推動吉林市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一個意見、六個辦法”即:關于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助推實施“四六四五”發展戰略的實施意見和吉林市引進萬名學子“助企興業”行動實施辦法、鄉村人才振興行動實施辦法、重點產業高端人才引進行動實施辦法、民營企業家培育行動實施辦法、“江城工匠”鍛造行動實施辦法、人才回歸行動實施辦法。
這一系列新政策主要針對吉林市人才結構不優、人才總量不足、基層人才匱乏等問題,把中央的頂層設計和省委的決策部署與吉林市發展實際緊密結合,加快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簡政放權,聚焦人才引進、培養、評價、服務四個方面,盯住產業、盯住企業、盯住一線,重獎民營企業家、重獎科研成果轉化、重獎“江城工匠”,放開事業編制使用、放開用人自主權、放開職稱評定,著力打破制約人才工作壁壘,把吉林市打造成為我省人才高地和全國一流的人才生態模范城市。
“人才新政”舉措務實,其中包括:對引進的高端人才,將一次性給予20萬元生活補貼,對引進并簽約的高端領軍人才實施的重大科技研發或成果轉化等項目給予最高500萬元項目資助,對具有國際或國內領先水平的待轉化項目給予特殊支持。重獎貢獻突出的企業家、高技能人才、返鄉創業人才等各類優秀拔尖人才。將每年11月1日設立為“吉林市民營企業家節”,評選表彰一批“功勛民營企業家”“杰出民營企業家”“優秀新生代企業家”和“百強企業”。在引進人才的子女就學、配偶就業等方面給予照顧,免除其后顧之憂。
1.2項目建設內容及規模
項目計劃占地面積5萬平米,新建車間3.5萬平米,新增設備85臺套。主要由葉片車間、打磨車間、涂裝車間、堆場、辦公及生活設施及公用工程組成。
1.3項目總投資及資金籌措
本項目總投資5億元,企業自籌資金34000萬元,計劃項目貸款1億元,其余6000萬元由企業通過再融資解決。
1.4財務分析及社會評價
1.4.1主要財務指標
項目達產后,年實現生產風力發電機葉片500套,實現銷售收入20億元,并可為260人解決就業問題。
1.4.2社會評價
作為一種可再生新能源,風能的利用會大大減少煤炭等資源的消耗,對緩解我國能源急需和電力短缺局面、擺脫依賴煤炭、替代進口具有積極的意義,并會成為我國今后的能源利用的重要途徑。
項目的建設具有較為顯著的環境效益。傳統的礦物燃料會產生CO2污染環境,而風能是新型綠色能源大型風力發電機組,不會產生CO2,完全符合國家對環境保護的要求。2007年,全世界風力發電總裝機容量為9384.9萬KW,年發電量達到了200TWh(2×1011KWh),風力發電一年可減少排放1.22×108噸CO2。
同時風力發電能夠有效地遏制溫室效應和沙塵暴災害,對沙漠地區的防風固沙、抑制荒漠化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1.5合作方式
投資方獨資
1.6需外方投資方式
資金、設備、技術
1.7項目建設地點
吉林經濟技術開發區
1.8項目進展情況
已編制項目建議書
2、合作方簡介
2.1基本情況
名稱:吉林化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吉林市經開區九站街516-1號
2.2概況
吉林化纖集團公司始建于1959年,現發展為以化學纖維生產銷售為主的市屬國有企業,下轄及管理2家A股上市公司等32家企業。現有員工9960名,總資產183億元。主導產品包括人造絲、腈綸纖維、竹纖維、碳纖維、中醫藥五個板塊600多個品種。其中,人造絲產能占全球30.7%;腈綸纖維產能占全球20.5%;專利產品竹纖維年產能15萬噸;碳纖維原絲、碳絲國內市場占有率為90%和26.4%。是目前全球最優質的人造絲生產基地、最大的竹纖維、腈綸纖維生產基地,全國產能最大、規格排號最全的碳纖維生產基地。公司先后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全國重合同守信用企業、全國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一等獎、吉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標兵等多項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