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白云下的應城國家礦山公園
初夏五月,沿漢宜大道一路行來,路兩旁植被茂盛,不見裸土,應城市一些騎行愛好者紛紛表示,現如今,傍晚在這條路上騎車是一種享受——全程燈光相伴,空氣清新。
有一組數據可以直觀佐證騎行愛好者們的說法:據孝感市生態環境局應城市分局空氣質量監測數據顯示,今年元至4月,應城空氣優良天數比例為82.3%,較上年同期提升了9.2%。
也許,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以鹽化工產業為支柱的應城,空氣質量“不是很好”,但近年來,隨著應城不斷推進高質量發展,緊扣主旨打好藍天保衛戰,空氣質量著實實現較大提升。
“政府、企業、社會多方努力,這是一個由‘量’向‘質’的轉變?!睉鞘协h保部門負責人如是說。
這里,我們選取了三個具有代表性的實景,看看應城在著力提升空氣質量工作上的實績。
實景一:“路邊的‘大煙囪’,是涼水塔。”
到過應城的人都曾看到過,漢宜大道旁,有一個巨大的“煙囪”,每天冒著“白煙”。
“這么大的煙囪吊車出租,每天排放白煙子,是不是在污染環境?”周邊村民有這樣的疑問,應城市民有這樣的疑問,看到如此景象的網友難免更有相似的疑問。
帶著這個疑問,5月6日,記者隨應城市環保部門執法人員前往“大煙囪”的“主人” ——華能應城熱電實地探訪。
▲華能應城熱電公司全景
“這個‘大煙囪’很顯眼,所以較容易被人們誤會為我們在污染環境,其實,它是我們的涼水塔,里頭冒的都是冷卻供熱設施產生的水蒸氣?!睕鏊拢A能應城熱電環保負責人孫銳微笑著說。
眾所周知,熱電生產,要燃燒大量的煤,會產生含有少量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質的廢氣。
對此,華能應城熱電踐行“減量化”理念,對廢氣排放采取“降維打擊”。
自2013年開工建設以來,華能應城熱電嚴格按照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措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要求,大力建設并投運各類環保設施,著力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以往執行二氧化硫排放量為200毫克標準,如今我們執行35毫克超低排放標準。”孫銳細細道來。
2017年,在應城市環保等主管部門的協助下,華能應城熱電完成1號、2號供熱機組超低排放改造。
縱向相比,2015年至2017年,華能應城熱電廢氣排放標準,實現“百”級到“十”級維度上的降低。
“去年,二氧化硫排放量較環評總量控制指標減少2996.1噸,煙氣出口安裝有連續煙氣在線監測系統,與省生態環境廳聯網,我們的排放量遠低于超低排放標準。”孫銳堅定表示。
實景二:“企業的社會責任!”
“加強環保尤其是廢氣達標排放,是我們企業的重要社會責任。”采訪中,華能熱電、新都化工、湖北雙環等應城重點企業回答異口同聲。
受疫情影響,新都化工熱電聯產能源綜合利用項目建設有所延后。故而3月18日起,這個項目一直在趕進度,目前,項目地下部分基本完工,地上部分正在緊張有序建設中。
▲新都化工熱電聯產能源綜合利用項目建設現場
項目現場負責人吳文華介紹,項目總投資高達5.98億元,采用目前國內最先進的節能環保鍋爐等技術裝置,實現超低排放及節能減排,預計明年4月竣工。
該項目系新都化工“上大壓小”工程的重要一環,新上的大鍋爐逐漸取代小鍋爐,達到更加環保的目標。
“以往經過新都化工門口時,因為天氣等原因,人們可能會聞到氨氣味道而感官不適。隨著新項目的建成,將大幅削減區域環保排污總量,路過者的不適感會有較好改善?!睉鞘协h境監察大隊二中隊隊長張超說。
據新都化工總經理助理劉家紅介紹,新項目建成后,將徹底改善廠區內外大氣環境質量,年產生經濟效益1.1億元,年增加稅收約2000萬元。
“技術改造促進清潔生產水平提升,也促進企業經濟循環發展吊車,環保是我們企業的社會責任!”劉家紅表示。
與新都一樣,上世紀70年代即在應城扎根發芽的湖北雙環公司,也是降低廢氣排放的參與者、見證者。
“以往整個社會層面上環保意識都不是太強,歷史上有欠賬,近年來大家環保意識提升了,環保問題就顯得很突出?,F在我們每年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改進設備、建設各類環保設施,就是在想盡一切辦法有效解決環保問題,因為這是我們的社會責任?!焙彪p環總經理助理楊易坦言。
據介紹,2012年湖北雙環投資1.4億元進行脫硫、脫硝裝置、除塵系統建設改造,2015年經市級環保部門驗收通過,全線投入生產。
今年,為了實現超低排放,湖北雙環擬投資6000萬元對鍋爐進行改造。
實景三:城市清新漸成常態
作為工業廢氣的“表親”,俗名揚塵的懸浮顆粒物,在應城城區已被全面“壓制”。
近幾年來,應城市堅持將制定“揚塵治理方案”作為新建項目申請施工許可的必要條件之一,有關執法部門聯合常態化巡查揚塵治理情況,發現問題現場下達整改通知,督導相關責任單位整改到位,抑塵工作逐步深入人心,日漸加力。
5月8日,陳塔社區棚戶區改造項目現場秩序井然,建設工人頭戴安全帽,佩戴口罩正在抓緊施工,這個位于應城主城區育才路南段的項目現場,沒有人們印象中的塵土飛揚。
▲陳塔社區棚戶區改造項目測塵除塵現場
“揚塵噪音監測儀直通監測部門電腦,5.5萬方建筑區域內噴淋抑塵設備全覆蓋,渣土車通過過水槽沖洗除塵方能外出……”項目承建方海發建設公司現場負責人周敦友對抑塵措施如數家珍。
為了嚴格履行抑塵承諾,這個身處居民區的建設項目,將工作細化到所有易產生揚塵部位,均采取植被覆蓋抑塵的方法。
▲應城各個建筑工地均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揚塵
和建筑工地一樣,應城商砼企業也悄然地變得“干凈”起來。
5月8日,進入葛洲壩商砼廠區,噴淋抑塵設施讓混凝土生產不再“煙塵四起”。
“我們之前投入了200多萬元,給材料堆建起了庫房,相當于給它們加了‘罩子’,從而避免揚塵。今年我們準備再投入200萬元,給生產線也加上‘罩子’。”企業負責人張平形象地比喻。
雖然花了錢,但張平覺得值,一方面因為履行了企業的社會責任,另一方面也因為企業良好形象的展示能帶來更多訂單。
企業履責,政府履職。
近幾年來,應城市還通過大力推進環衛管理體制、運轉模式改革,著力抑塵。
▲應城城區環衛抑塵車高空噴霧降塵
“目前,城區共有灑水、霧炮抑塵車7臺,根據不同季節調整作業頻次華能應城熱電聯產華能應城熱電聯產,全天候控制道路揚塵?!睉鞘协h衛服務中心負責人陳劍說。
人心齊,泰山移,曾經的光“灰”應城在人們心目中逐漸轉變為清新宜居應城。
在此基礎上,應城堅決執行秸稈禁燒要求,全面推廣秸稈機械化粉碎還田技術,施行低茬收割。今年,應城投入財政資金583萬元優先補貼購買秸稈綜合利用機具,力促空氣環境質量改善和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有付出,有成效。
“過去一天擦三道都不中,屋里到處是灰,這兩年道路干凈,空氣清爽宜人,相關部門確實下了大氣力?!?月9日,天漸放晴,看著藍天白云,應城城區文昌路經營電腦設備的劉池東很高興。
▲應城文化藝體中心全景
家住東馬坊的鄭剛也有同樣的感受:“漢宜線改造后,路邊步行磚整齊劃一、綠化帶散發出清新香氣……”
同參與,共努力,那一抹令人神清氣爽的“應城藍”,正相伴蒲陽。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