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今年全國“兩會”的開幕,一系列熱點開始引起公眾的關注。兩會開幕前,一部紀錄片《穹頂之下》更是將環保這個問題上升到了全民大探討的地步。針對日漸嚴重的環保問題,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紛紛建言獻策,探尋解決環保困境的良策。消息人士透露,能源行業的兩會代表早已馬不停蹄的調研海上風電的相關情況,在已召開的兩會上提交了關于大力發展海上風電的相關提案。由于陸地上經濟可開發的風資源越來越少,全球風電場建設已出現從陸地向近海發展的趨勢。可以預見,海上風電是未來清潔能源發展新方向。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海岸線總長3.2萬公里,其中大陸海岸線1.8萬公里,島嶼海岸線1.4萬公里。近海區域、海平面以上50米高度風電技術可開發容量約2億千瓦。近海風場的可開發風能資源是陸上的3倍。與陸上風電相比,海上風能資源的能量效益要高20%至40%,具有風速高、電量大、運行穩定、適合大規模開發等優勢。
為推動海上風電的健康發展,國家能源局在2014年8月公布了《全國海上風電開發建設方案(2014-2016)》,涉及44個海上風電項目,共計1028萬KW裝機容量;同時國家發改委也發布了海上風電上網電價政策。在政策的指引下,我國海上風電正迎來最難得的發展時期。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表示吊車公司,國家已明確提出風電到2020年達到2億千瓦的發展目標。根據這一目標倒推測算,“十三五”期間,我國風電每年需要投產2000萬千瓦以上。這意味著風電發展的目標任務基本清晰,風電產業將在較長時間內保持快速增長勢頭。
作為我國風電設備制造領域的領軍企業,華銳風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銳風電”)憑借著對風電產業的精準預判以及在技術領域的領先優勢,搶先布局海上風電領域華銳風電拔頭籌,成績斐然。
始終堅持以技術創新驅動產業變革的華銳風電吊車,在目前國內的幾家擁有5MW、6MW大容量風機制造廠商中優勢非常明顯,不僅研發推出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適合各種風況和環境條件的1.5MW、2MW、3MW、5MW和6MW系列電網友好型風電機組,同時還參與了中國第一個海上風電場示范工程上海東海大橋102MW海上風電場項目的建設,取得了優異成績,積累了豐富的海上風電運維建設經驗。
早在2008年,華銳風電就為中國第一個海上風電場示范工程——上海東海大橋102MW海上風電場項目提供34臺3MW海上風電機組。截止到2014年12月,上海東海大橋風電場一期工程發電量已累積超過10.94億kWh。此外,華銳風電生產的中國最大的6MW風電機組也已在江蘇完成調試并網。5MW、6MW風電機組的成功研制與正式投運,為未來海上風電項目做出了經驗和技術上的儲備。
近年來華銳風電在大力進軍海上風電場方面成效顯著,中國第一個海上風電場示范工程所采用的34臺3MW風機、2011年安裝運行的5MW 海上大型風機等都是華銳產品,即將開工的江蘇濱海3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將應用100臺3MW華銳風電機組,華銳還在2012年上海臨港海上風電項目17臺6MW風機中標。隨著我國海上風電建設的提速,大力進軍海上風電場的華銳風電將有望該領域的領航者。2015年2月,華銳風電組建了全新的董事會和公司領導班子,在企業文化方面提出“責任,規則,執行”的管理理念,在業務發展方面提出“技術+市場+管理=核心競爭力”的經營理念華銳風電拔頭籌,在發展戰略方面做出積極調整,重塑華銳力臻卓越也成為新的企業目標。華銳風電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多年參與海上風電示范項目的過程中,華銳已經形成了核心的海上風電研發和運維團隊,在提高機組設備的質量和可靠性的基礎上,就運行管理模式的優化、運行數據的分析匯總、備品備件供應及時性、提高運行維護人員專業技能水平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運行維護體系,為中國下一輪海上風電的快速發展積累寶貴的項目運行和管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