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氫能產業萬億級蛋糕發酵中 工程機械變革“吹哨”
北京2022年冬奧會于近日落下帷幕,一則新能源應用新聞引人注目:冬奧會期間,組委會在延慶賽區和張家口賽區投入700余輛氫燃料大巴車,提供交通服務保障。
這是氫能源日益廣泛應用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中國氫燃料電池膜電極等核心技術不斷取得突破,氫能源全產業鏈布局日漸清晰。隨著氫燃料電池在汽車領域逐步實現從0到1的跨越,同樣以內燃機產品為主要驅動力的工程機械行業,也勢必將迎來一場動力變革。這股氫能源“旋風”,將給社會帶來哪些改變?發展潛力有多大?
在碳中和的背景下,氫能已成全球很多國家實現脫碳目標的重要方案,是解決氣候問題的關鍵拼圖。根據《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2020》,當前我國氫氣產能約每年4100萬噸,產量約3342萬噸,是世界第一產氫國。《中國氫能產業基礎設施發展藍皮書》顯示,到2030年,中國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達200萬,行業產值突破萬億元。在“氫能熱”大潮裹挾下,目前我國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集群已然形成,整個產業鏈布局初見雛形,產業正迅速駛入“快車道”。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氫氣作為重要的工業原料以及清潔燃料,在未來幾十年里將形成競爭的格局。國際能源署(IEA)署長法提赫·比羅爾表示,當前全球原油經濟大幅震蕩,“綠色氫氣”作為節能減排目標的新興領域,正在成為行業焦點。現在,國際上有不少國家已經開始了對綠色氫氣的探索,我國也開展了12個風電制氫項目和7個光伏制氫項目。歐盟前段時間擬定的“綠色協議”中也已將“清潔氫氣”制定為了“優先發展領域”。從環境和生態的角度來看,通過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制氫,不僅能夠實現“零碳排放”,獲得真正潔凈的“綠氫”,還能夠將間歇、不穩定的可再生能源轉化儲存為化學能,促進新能源電力的消化,由此帶來的生態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難以估量的。工程機械是出了名的“油老虎”。在國家能源轉型升級與環保的雙輪驅動下,加快工程機械的節能減排已經成為行業的目標任務。氫燃料電池具有零排放零污染的優勢,同時能適應高強度連續作業,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替代動力解決方案之一。近年來,已有不少企業開始嘗試將氫燃料電池應用于工程機械,氫能叉車、塔式起重機、挖掘機、雪地美容機等設備均有成功應用。2020年11月,徐工集團在bauma CHINA上發布首款氫燃料電池渣土車,該車搭載的是國鴻氫能提供的鴻途G110燃料電池發動機;12月,中聯重科發布全球首臺氫燃料環衛抑塵車,該車搭載的是額定功率為63kW的燃料電池系統,由湖北海億提供;同月,三一重工氫燃料電池工程車暨全球首臺氫燃料電池攪拌車下線,該車搭載重塑科技PRISMA鏡星110kW燃料電池系統。同時,不少國內外企業紛紛布局氫燃料重卡。在海外,美國尼古拉、日本豐田、韓國現代等車企推出氫燃料重卡;在國內市場,解放、東風、紅巖、陜汽、江鈴、大運等車企也已開發相關產品。政策風向變化及氫燃料電池本身具有一定優勢,是企業陸續在氫燃料電池工程機械領域展開布局的最大動因。此外,作為“生產資料”,氫燃料電池在運營成本上甚至低于純電動裝載車。這也讓氫燃料電池有望成為工程機械領域動力轉型的方向之一。雖然氫燃料電池工程機械的潛在市場是巨大的,但是企業真要吃到這塊“蛋糕”依然有很多障礙。首先,技術成熟度關系到氫燃料電池產品的使用成本。目前國內氫燃料電池發動機使用壽命最好在2萬小時左右,假設每天工作時長為10小時,全生命周期為5年半,而實際情況是,理想狀態的工程機械是24小時不停運營的。這意味著要完全滿足工程機械市場需求,氫燃料電池系統壽命還要再提升。其次,工程機械需要較大功率,而國內大功率系統的穩定性與可靠性,尚需一定時間的驗證。其三,氫燃料電池工程機械購置成本、用氫氣成本仍然很高。與柴油發動機維保十分便利相比,目前氫燃料電池工程機械設備維保時效性也很難做到。其四,較好的加氫站建設網絡是氫燃料電池工程機械推廣的先決條件。目前國內還沒有建立起相對完善的加氫站做基礎配套。客觀來看,氫燃料電池工程機械設備的優勢已經開始被注意到,氫燃料電池工程機械市場的初苗也已經“冒頭”,但整個行業存在的耐久性和成本疑慮、儲運氫和加氫基礎設施焦慮等諸多瓶頸仍待“破冰”。未來,氫能將成為全球能源戰略布局的重中之重。隨著政策逐步推進,環保審核愈發嚴格,氫燃料電池在工程機械領域的應用前景依然可觀。
聲明:凡本公眾號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本公眾號釆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逐一和版權者聯系,如果本公眾號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及編輯認為其作品不宜登載供讀者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涉及費用問題,需要刪除“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用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迅速釆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吊車圈 掃碼加入千人吊車群
(責任編輯:吊車出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