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趨勢下,風電產業近年呈爆發之勢。根據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近日發布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風電新增裝機容量達到93.6GW,歷史第二高水平,連續第二年全球裝機量逼近100GW。
折射到業績上,4月13日,全球風電塔筒領先企業——天順風能發布2021年年度報告稱,2021年公司全年實現營收為81.66億元、凈利潤為13.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2%、24.76%。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近三年時間里,天順風能業績大幅增長,凈利已經從2019年的7.47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13.1億元。隨行業景氣上行的,不只天順風能一家。金風科技、運達股份、電氣風電及明陽智能等業績紛紛“水漲船高”。
對此,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風電企業業績增長主要是政策補貼告急‘搶裝潮’推動行業高景氣。未來是否可持續,需要看風電產業的技術是否能進一步提升發電效能,尤其是靠近東部電力需求區的海上風電?!?/p>
風電企業業績“水漲船高”
《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到,隨著國家發改委通知2020年年底陸上風電及2021年年底海上風電補貼政策的取消,2019年下半年起,風電產業迎來搶裝熱潮。
受益于行業高景氣,近三年,多家風電企業業績“水漲船高”。
具體來看,2019年至2021年,天順風能營收從59.67億元增長至81.66億元、凈利從7.47億元增長至13.1億元;金風科技營收從382億元增長至506億元、凈利從22億元增長至35億元;運達股份營收從50億元增長至160億元、凈利從1億元增長至4.9億元;電氣風電營收從101億元增長至240億元、凈利從2.5億元增長至5億元;明陽智能凈利從7億元增長至33億元。
對此,中國本土企業軟權力研究中心研究員周錫冰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中國國家產業能源政策的調整,新能源自身的比重將越來越大,新能源政策補貼,提升了新能源企業自身的經營利潤渠道的獲得;同時近年來,伴隨我國風電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和速度的持續提升,新產品研發和迭代速度不斷加快,產業表現日新月異;此外,中國風電產業體系自身整合能力增強,企業產業鏈控制能力也得以增強?!?/p>
《證券日報》記者通過東方財富Choice數據梳理,截至目前,A股20家風電上市公司中,已有11家發布了2021年年報或業績快報。其中9家凈利增長,運達股份、銀星能源及明陽智能以2021年凈利分別增長1倍多排名靠前。
另外,嘉澤新能、海力風電及振江股份3家公司預計,2021年凈利同比分別最高預增329.2%、100%及160%。
對于業績的增長,多家公司均表示:“風電行業整體保持穩步發展態勢,公司持有電站并網容量、發電收入增長所致。”
政策加碼賦予行業發展空間
上市公司業績的喜人增勢,離不開政策暖風。
近年來,國家出臺多項再生能源相關政策,從多個層面推動風電產業發展。今年3月29日,國家能源局發布《2022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大力發展風電光伏,有序推進水電核電重大工程建設。
《意見》提出,加大力度規劃建設以大型風光基地為基礎、以其周邊清潔高效先進節能的煤電為支撐、以穩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壓輸變電線路為載體的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優化近海風電布局,開展深遠海風電建設示范,穩妥推動海上風電基地建設。
對此,盤和林向記者分析稱:“當前中國能源供應目標有二,其一保供應,防止能源短缺導致經濟發展停滯,其二優化結構,以風電和光電替代化石能源,其中風電則是能源結構優化的體現,將帶動風電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p>
周錫冰則認為:“水電和核電的多元化能源供給并不影響中國的風電等新能源戰略,只是有效的補充。在中國水資源充沛的地區,水電可以解決當地經濟結構,同時也可以有效地緩解其他區域電力匱乏的資源問題。而在胡煥庸線以東地區,發展核電有效緩解電力緊張供應;在特定地區,風電和光伏發電,挖掘局部的地區資源,提升經濟多元化發展問題。”
“政策加碼賦予行業發展空間,未來風電產業依舊是一個潛力巨大的風口產業,尤其是中國龐大的三四線,以及農村市場,其產業前景依舊廣闊;另外,隨著中國旅游產業,以及民居個性化產業格局的初步形成,風電產品小型化和民用化將引發頭部企業的賽道轉型,由此引發新一輪的產業格局洗牌?!敝苠a冰補充說道。
“搶裝潮”落幕企業路在何方?
《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到,2020年陸上風電“搶裝潮”結束,盡管對2021風電新增裝機容量有一定的透支效應,但隨著基地化開發、行業集中度提升以及“雙碳”目標的指引,我國風電2021年新增裝機并未受到明顯影響。
隨著陸上、海上風電搶裝潮雙雙落幕,未來行業趨勢具體如何?企業發展將駛向何方?
中電聯預測,2022年我國并網風電不低于達3.8億千瓦,可測算2022年風電裝機不低于52GW,保持了穩健態勢。
中國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巖則表示:“未來幾年是我國海上風電技術創新和變革的關鍵期,預計未來3年內我國海上風電有望實現平價上網。大規模開發海上風能資源,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沿海省份優化能源結構、確保能源安全、打造海洋經濟強省具有積極意義,成為驅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藍色引擎’。海上平價時代的到來,將推動海上風電未來10年的高速發展。”
盤和林亦認為:“風電產業再無政策補貼紅利,但企業可以通過技術革新,提升風電技術的能效,讓風電產電能力提升,成本下降。而從產電性價出發,風電依然對于其他新能源有競爭力。未來電網的主要目標是增加消納能力,把新能源電力消化掉,這樣即使沒有補貼,只要發電上網價格高于發電成本,風電發展還是可持續的?!?/p>
“未來風電企業發展方向,將憑借高性價比,拓展全球風電市場,輸出中國本土技術,以及搭建全球產業鏈;同時研發新技術產品,讓風電設備小型化、民居化,讓風電產品進入農村市場;此外針對全球,尤其是中國本土市場的特點,針對性地研發風電產品,搭載民用家電,使之成為新能源結構戰略生態體系?!敝苠a冰向《證券日報》記者說道。
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總裁祁海坤則認為:“海上風電會是未來風電行業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陸上風電資源有限且緊缺的大環境下,近幾年的陸上風電向淺海風電發展迅猛,而海上風電又有從淺海向深遠海風電進軍的趨勢,尤其是未來10兆瓦+的大型海上風電裝機會逐漸成為新常態,這對于海上吊裝、安裝作業以及后期運維等工作,都會提出新的挑戰和要求,有些海上風電項目需要的大型海裝吊裝船更是一船難求,而中船海裝在這方面的資源優勢很多,施工經驗豐富以及項目儲備也比較多,是很好的優質資產,中船科技可以發揮中船系統的資源整合能力,更好地為海上風電企業產品的運輸、吊裝、運維等提供服務?!?/p>
來源:證券時報
點分享
點收藏
點點贊
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