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早八點半前和下午五點后,李雪濤的工位多數時間是閑置的。桌上的水杯空空如也,礦泉水瓶零亂地擺放,窗邊的虎皮蘭也耷拉著腦袋訴說著怠慢。他不是在現場協調,就是在開會磋商。
如何在“老”與“新”的碰撞交融中把工程建設項目管理好,是李雪濤一直探尋的。而我,也試圖透過“中流擊水的模范先鋒”、“拼搏奮進的責任擔當”、“甘于平淡的奉獻者”這些既有標簽,探蹤他故事里的“老”與“新”。
老信條
VS
新專業
時間如河,電儀專業出身的李雪濤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扎進河床,立為電儀專業的明燈。從福清轉戰田灣,他帶頭沖鋒,先后帶領團隊完成了3、4號機組500KV倒送電、4號機組220KV倒送電、5、6號機組主控室可用等一個又一個重大工程節點。
憑借對專業的精通和卓越的執行力,李雪濤得到了項目部領導和業主工作接口領導的共同認可。田灣5、6號機組建設期間,他接受調遣,所管專業擴展至機械、管道、通風等多方面。
面對全面安裝施工管理的考驗,李雪濤延續他的老信條“安下心,扎下根”,認真梳理各項協調接口,調整人員合理分配業務。如何帶領團隊及各接口單位按期實現工程節點,形成“勁兒往一處使”的工作格局,是一個需要著重解決的問題,為此,他率領團隊通過跨單位、跨專業的組織形式,以座談會、專題會等方式,把握現場工程管理節奏,既保證了施工安全質量又加快了工程進度。
在他的帶領下,團隊“沖著往前干,沒有人躲!”“5、6號機組主控室提前計劃上百天可用,當時確實很有成就感!”說到這,眉毛在李雪濤額頭上飛舞,嘴巴咧起,眼神里溢出自豪,似春風中的漣漪,一圈圈地沿深厚的眼角漾起來。
老原則
VS
新項目
在舒適、躺平和求索、堅守之間,李雪濤的選擇是毫不糾結的,他沒有豐沛的表達,卻用十余年的行動,貫徹自己“認真負責 堅定執著”的老原則,老項目如此,新項目亦是。
在接手田灣蒸汽供能項目質量安全部之初,李雪濤就合計著怎么快速適應,把工作做得不落窠臼。
新項目意味著管理模式不同、體系不同、接口單位不同;新起點意味著管理思路要改、管理體系要改、接口模式要改。面對項目無前期經驗參考、工期緊、任務重的困境,李雪濤打出“組合拳”。他與同事積極組織多方提前策劃,積極梳理開工先決條件,陸續完成人員資質審查、工機具檢查、材料到貨、圖紙程序方案發布方面的準備工作,同各方建立了流暢的協同運作機制,保障了項目設計、采購、施工各項工作有序進行,克服了運行管理區域施工難度大、要求高等諸多難題。
即便在疫情下的田灣,這個以“認真負責”著稱的人,他的每一個細胞都在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轉動著。擔心小區有疫情被隔離不能正常上班,他主動申請住進單位宿舍,確保盯緊現場進度,更是一人承擔了蒸汽供能項目的現場協調運轉,獲得項目部領導同事的極大認可。
老本色
VS
新身份
正如《百年孤獨》提到的:“只有用水將心上的霧氣淘洗干凈,榮光才能照亮最初的夢想。”李雪濤從業以來,未改初心,不改本色,他待人以誠、與人為善,勇于擔當、善于作為。
“從沒見過李科發火,我們有問題找他幫忙,他一定是不遺余力的,有困難他跟我們一起克服,工作中遇到這樣的領導,真是幸運。”前科室員工如此評價他。
“覺不覺得自己是勞碌命?我們私下對你都愛用‘黃牛’來形容。”“工程人的狀態不都是這樣的嗎?可能我習以為常了吧。”回答中驚訝略帶羞赧。
擔當是一種低調的能力。多年來,李雪濤練就了硬脊梁、鐵肩膀和真本事,苦干實干從未懈怠。他會為了解決一個棘手問題,不停復盤,疏通脈絡,直到找到解決方案;他會為了保一個節點,跟團隊通宵達旦到最后一刻。
46歲的李雪濤在20余年的職業生涯里被“書寫”過多次,我試圖探尋的“新”故事似乎并不新。
我們總是試圖寫最新的故事,描摹時代精神最新的樣貌。而李雪濤身上刻畫著的,是“老”核工業人的精神世界,投身核電二十余載,他一直與核工業精神同頻共振,看似喑啞黑白,卻映照著斑斕的新時代核工業精神。
? end ?
供 稿 | 田灣項目部
圖/文 | 郝琳琳
責 編 | 吳子涵
強核報國,創新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