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
一個幾乎沒有平原的地方
最是峽谷縱橫、崇山峻嶺
也最是“盛產”世界級橋梁
在建的德余高速烏江特大橋
今天
讓我們走進正在建設的
德余高速烏江特大橋
一起探秘這座世界級橋梁
01
比“天眼”口徑還大
由投資建設的
貴州德(江)余(慶)高速公路
全長104.2公里
其控制性工程烏江特大橋
由四公司、世通重工參建
在建的德余高速烏江特大橋,位于貴州銅仁
該橋全長1834米
是世界最大跨徑的上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
其主跨504米
比“天眼”口徑還多4米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天眼”(圖片來源:網絡)
上承式鋼管混凝土工藝非常復雜
融合斜拉橋、懸索橋等多種復雜工藝
技術新、精度高、控制難
02
鋼絲連線,烏江上繪“五線譜”
大橋主拱圈共60個節段
最大吊裝重達157噸
項目團隊創新采用纜索吊系統
完成主拱圈的骨架和拱上結構的安裝
但是
凌空吊裝這些龐然大物
還要將栓接精度控制在3毫米以內
每一步都要走得萬分小心
高空吊裝千索發力
勝似黃道婆飛絲走線
主吊承重索28根
單索長達1250米
主吊牽引索更是長達12800米
加上輔索首尾相接
總長可超過9萬米
可繞鳥巢體育場90圈
項目團隊優化纜索吊系統設計
采用兩套往復牽引系統
同步安裝主索、起重索、牽引索和通風纜
使用160米塔吊輔助施工
條條纜索跨越“天險”
酷似烏江上的“五線譜”
演繹著一首壯麗的虹橋曲
03
巧妙借力,烏江成“黃金航道”
峽谷施工進場有難度
在灘多谷狹的烏江兩側架橋
更非易事
在建的德余高速烏江特大橋
施工道路幾乎沒有直路
大件運輸鄉道彎多路窄
龐大的鋼結構整件運輸
幾乎不可能
項目團隊多次勘察、研究
最終把“目光”放到
烏江這個“黃金水道”上
出港運輸
中斷20年的烏江復航
給項目送來了大節段運輸的好主意
由世通重工在重慶鋼結構加工基地加工
沿航道運輸
四公司在烏江進行施工作業
如此一來,實現了現場安裝、工廠化制作
提高了拱肋加工質量
減少了現場作業
這也是貴州在建高速公路
首次使用長途航道
進行龐大的鋼結構運輸
從長江涪陵到烏江中游烏江特大橋工地
每艘船舶需穿過4大水電站
單程運輸就要逆行480公里
個中艱難,不言而喻
經過電站大壩
由于航道船閘有尺寸限制
項目團隊反復堪察研究20余次
協調設計、施工、鋼結構制造等單位
最終采用拱肋1~4節段散件運輸再復拼
其余部件整節段運輸
有效破解了船閘尺寸限制
順利經過船閘提升至上一級電站大壩水庫
04
毫厘之間,定型鋼鐵“脊梁”
大橋整體剛結體系鋼管拱全栓接為世界首創
均為高強螺栓連接
精度控制須在3毫米以內
立拼+臥拼精益求精
索力和線形
精確控制、智能監測、集成展示
確保百噸級鋼構組
達到在百米高空毫米就位精度
遠程航運來的拱肋構件
精準栓接不可一蹴而就
拱肋橫向風纜撐控是重中之重
吊裝拱肋調整軸線絕對偏移
時而江風呼嘯來作對
掌握索力優化核心技術是關健
正在吊裝縱移中
為精準呈現“飛虹”造型
項目團隊通過有限元模型計算
優化扣、背索索力
設置節段預抬量
控制扣塔(交界墩)偏位
扣背索平衡張拉控制
將卸扣后的線形和內力控制在容許偏差內
有效保證主拱線型標高和合龍精度
確保“平安品質大橋”雄跨烏江百年
毫米級風撐對位安裝
05
安全至上,高空成功“微創搭橋”
烏江水深江闊
150米的高空吊裝驚心動魄
項目團隊始終踐行
專業化、標準化、裝配化的理念
結構驗算多方式復核
作業通道整體設計
專項方案專家論證
實現本質安全
正在拱件吊裝栓接中
為實現自動化監測、預警
使用全套智能監控系統、北斗定位系統、
纜索系統、扣掛系統等BIM建模
模擬與優化
BIM可視化交底應用
完全消除無法預知的各種風險
實現了大橋高空作業全方位安全護航
滔滔烏江東逝水
壁巖纖道創奇跡
在迎難而上、開拓創新的中交人手中
德余高速烏江特大橋
正在勾勒出一幅壯美身影
策 劃|宣傳文化部 四公司 德余公司 世通重工
供 稿|饒南南 唐明強
制 作|新媒體編輯部 · 劉琳 郭亞維
責 編|尹沁宇 劉琳
監 制|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