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藍字
| :
木棉生南國
捷報動羊城
歷時 216 天
由中鐵建工集團第五建設有限公司承建的
廣州白云站一期內外鋼結構花瓣拼裝完成
4000 余名建設者用勞動和汗水
譜寫“鋼鐵之歌”
見證“木棉花開”
由中鐵建工集團第五建設有限公司承建的廣州白云站
是一座世界級現代綜合
交通樞紐特大型火車站
建成后將與廣州站、廣州東站
構建“三站一體”的中心城區組合樞紐
對于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
實施“交通強國”戰略意義重大
廣州白云站站房以“木棉花開”為設計理念
站房東西正立面共有木棉花瓣造型104片
每一片往外延伸的木棉花瓣與廣州市的市花相呼應
意味著紅紅火火、生機勃勃
其中,白云站站房一期鋼結構花瓣
共由 12 榀飄帶花瓣、15 榀內花瓣
以及 25 榀外花瓣組成
其中飄帶花瓣高 15 米、最大懸挑 10 米
內花瓣高 15 米、最大懸挑 15 米
外花瓣單榀高 19 米、最大懸挑 28 米
屬于格構式變徑斜柱結構
體量大、節點多、懸挑遠
是白云站鋼結構花瓣結構的主要特點
白云站技術管理團隊
高質量做好新時代鐵路客站
建設新技術方案編撰工作
在“做專做精做優”上做文章
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
通過邀請集團內外專家團隊專題攻關
先后組織多場專家論證會
編制 《鋼結構安裝專項方案》
《鋼結構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專項方案》
等 10 余項專項施工方案
實現關鍵工序宏觀控制
重點部位有效突擊
區別于今年3月18日的屋蓋整體提升技術
此次內外花瓣拼裝采用的吊裝安裝技術
以260t履帶吊為主、80t汽車吊為輔
由外向內、由兩端向中間
進行分段吊裝
因高架層樓面結構無法直接行走大型吊車
需提前規劃行走路線
并在預設線路上進行
相應的高架層樓面板補強
汽車吊支腿下方需設置轉換梁
履帶吊通道需增設路基箱
使施工荷載通過轉換梁
和路基箱傳遞給框架梁
切實保護了高架層樓板結構
從首件樣板花瓣驗收完成
到內外花瓣整體拼接完工
從嵌補桿件焊接完成
到臨時支撐裝置撤場
多項重大節點的“期到既成”
多項關鍵工序的“成時必精”
詮釋了匠心履約、使命必達的鐵軍風貌
依托BIM技術構建白云站工程的
可視化三維模型
實現可視化施工
有效解決管線沖突及
鋼結構復雜節點等問題
將“BIM+物聯網+移動+云+網+端”
理念和技術引入工地
搭建智慧工地管理系統
實現智能建造與智慧車站的無縫銜接
打造一座信息化管理
全要素聯動的“數字化融合工程”
應用鋼結構全生命周期管理平臺
覆蓋鋼結構 6 個階段 16 個環節
實現了鋼結構施工全過程質量可追溯
做到鋼結構源頭嚴把關、
過程有控制、事后可追溯
開發“一種基于BIM結構變形智能監測系統”
新型實用專利
利用智能監測系統實現了
對鋼結構的全面監測
有效預知鋼結構變化趨勢
強化鋼結構安全質量監管工作
申報“BIM+智能建造助力廣州白云站工程建設”課題
面對梁柱復雜節點施工時
借助BIM、Tekla建模技術
以三維碰撞科學檢測技術為基礎
對花瓣安裝方案予以科學優化
切實提升花瓣安裝的質量和效率
該項課題還獲得了
全國智能建筑及居住區
數字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2021“金標杯”一等成果
試驗研究并應用
“無軌導全位置爬行焊接機器人”
該機器人應用光視覺傳感技術
焊縫跟蹤智能系統和焊炬擺動系統
無須預設軌道、導向
設備磁吸在構件上行走
可實現90度立向上、立向下和橫向爬行焊接
可現場完成大直徑超厚板圓管柱的對接焊接
機焊接效率可以比手工焊接提高3~5倍
經現場無損檢測
一級全熔透焊縫一次合格率達100%
引入“三維放線機器人”
與BIM、三維激光掃描等技術相結合
對花瓣結構進行精準智能測距
放線偏差可精確在1毫米以內
確保6578個花瓣構件的測量精準性
隨著內外花瓣的拼裝完成
“云山珠水,木棉花開”雛形正式顯現
廣州白云站建設進入新的篇章
中鐵建工集團第五建設有限公司將繼續
展現鐵路站房建設王牌軍實力
為完善”軌道上的大灣區“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整理發布 |
編輯 | 之然 姜桐
來源 | 中鐵建工集團廣東有限公司